□本报记者 童抒雯 郭诗语
童话,常常被看作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但在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汤红英的心中,童话是这个世界给她的最好礼物:住在古木廊桥阁楼上的妖精、只喜欢小孩的鬼怪、信守承诺的水妖、躲在牙齿上的“姥姥”……在汤红英的童话世界里,漫步其中的读者总能与奇思妙想撞个满怀。
童话世界之外,更多关于汤红英的故事背景逐渐显现:她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现在是大学教授;她还是一名童话作家,也是“童话书屋”的掌门人……迥异的身份带来的是另一个童话般的“奇遇”故事——一个渴望用童话安置自己的“大小孩”,一路上鼓足勇气,最终在童话的田野上开疆破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一个被好的童话滋养过的孩子,长大后会保持善良,也更有力量。”这是汤红英一直希望的。
“汤汤”的童话世界
故事或许可以从一条小鱼讲起。
一条困在岸上水洼中的小鱼,在它生命的倒计时里,遇见了爱莫能助的小鸟、默默陪伴的水白菜、炫耀的青蛙、冷漠的黄鳝……这是一个关于绝处逢生的故事。“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身处绝境,我要勇敢一些,像小鱼那样,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在《小鱼大河》的故事里,汤红英不急不缓地道出了她的人生态度。此时的她正坐在家中的客厅里,腼腆又有些局促地应对着这次采访,显然这不是一件她擅长的事。直到谈起了她以往的创作,汤红英才卸下了紧张,兴致勃勃地“打开”了童话世界的大门。
汤红英是金华武义人。从学校毕业后,汤红英回到了家乡,当了几年乡村教师,随后调到武义县实验小学任教。投入童话创作缘于一次意外。2003年,汤红英参加了由浙师大原校长蒋风讲授的儿童文学讲习班。在此之前,汤红英一直觉得“童话就是哄哄小孩子的”。但是短短几天的课程,让她对儿童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起初,她写故事是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让学生能专心听讲,“上课前我先讲5分钟的故事,如果学生上课认真,作业完成速度快,我就答应他们在放学之前把故事讲完”,结果这招奏效了。
讲故事,成了汤红英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捷径”。小学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汤红英常常白天上课,夜深人静时“躲”进童话世界编织故事。在她的童话世界里,阴森可怖的鬼怪变得温暖可爱,平平无奇的乡村女孩拥有了追梦的勇气,一颗倔强的门牙里藏着她对亲人的思念……只要学生喜欢听,她就愿意讲。
“从平常生活里写出奇妙故事,而不是从神奇里寻找神奇”是汤红英创作时的坚持。在汤红英的记忆中,丰饶自由的童年经历是她打捞故事的富矿,竹林中爬树,小溪里捉鱼,在山林田野间“野蛮生长”,“这些经历都是我创作的源泉,童年的每一个细节,一块石头或是一条小鱼,都能成为故事的种子,推动我构思和创作”。
一次,趁着课间,汤红英写了一篇关于一只母鸡“离家出走”的故事。新鲜的故事刚刚出炉,她就迫不及待地和学生分享。“刚开始大家边听边笑,后来教室变得很安静了。”汤红英抬头一看,许多学生都在偷偷掉眼泪。她把这个故事取名为“守着18个鸡蛋等你”,“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童话创作的意义,好的童话故事可以温暖、启发、感动心灵”。也是从那时起,汤红英郑重地为自己取了笔名“汤汤”。一颗种子轻轻掉落,汤红英的童话旅程正式开启了。
从《到你心里躲一躲》系列的“鬼精灵”故事,到《水妖喀喀莎》《美人树》等以乡村女孩“土豆”为主的童话系列,从长篇小说《绿珍珠》到《太阳和蜉蝣》《鸡同鸭讲》等儿童绘本……在过去的10多年里,汤红英创作了近百篇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同时也收获了一些重量级的奖项。《儿童文学选刊》的编辑梁燕是汤红英的多年好友,在她看来,这些沉甸甸的“果实”背后藏着一股子韧劲,“她对自己的童话小心呵护,就像照顾一株植物从种子开始生长一样”。
“童话给了我很多人生礼物。对于读者,童话又能带给他们什么呢?”每次提笔前,汤红英都会忍不住提醒自己。在她心中,好的童话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世界,更能帮助他们获得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将伴随他们成长,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坚定的勇气和内在的力量”。
当下,她想把这份礼物送给更多的人。
让孩子们自由表达
在浙师大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幢苏式风格的教学楼,这里是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所在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孕育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
2018年,汤红英接受浙师大的邀请,成了一名高校教师,教授“诗与童话赏读创作”和“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赏读”两门课程。同时,她在教学楼里开设了儿童文学创作兴趣班,希望能挖掘出一批真正热爱儿童文学的好苗子。在《彼得·潘》的童话故事中,永无岛上的孩子无拘无束,保持着童年的纯真。汤红英喜欢其中的含义,她的兴趣班就叫“永无岛”。
熊威是兴趣班招募的第一届学生。去年毕业的他现在是一家儿童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从事着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工作。在他的印象里,汤红英“看起来不像老师”,甚至她的课也和传统的大学课堂“不太一样”。上课的教室设在二楼的会议室,“大家围成一桌,开讨论会一样。汤老师还会拿自己的作品开刀,让我们讲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
事实上,对于如何站稳大学讲台这件事,汤红英也发怵过,“我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怕自己的一点敷衍就会扼杀他们对儿童文学的热爱,我不舍得这样子”。为了打磨课堂,汤红英跳出舒适圈,拓宽自己的阅读,往返于实践与理论之间,努力为学生开辟出一方自由表达的天地。在学生徐暄越看来,相较于强调纪律和规则的传统课堂,汤红英更愿意把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她给了我们足够的包容和信任,鼓励我们自由地创作”。
在成为大学教师之前,汤红英有着1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打破规则,鼓励自由探索的种子似乎从那时起就已经种下。作为语文教师,汤红英从来不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也不让学生写读后感,“除非他们忍不住要写,那就写吧”。在她的教育观里,比起成绩和排名,“给予学生自由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有发现美的能力”这件事更重要。
一次,学校组织扫墓。回程的路上下雨了,大家都在找地方躲雨,汤红英却忍不住跑进雨里,仰着脸在雨里转圈,“春雨里的草啊,树啊,庄稼啊,比平常更好看”。一些学生也跟着她蹦进了雨里,水花溅起,学生们“哇哇乱叫”。结果第二天,班里37名学生只来了12名,“没来的都生病了,我就上门道歉,但是没有一个人怪我,都说下次还要去雨里玩”。
还有一次语文课,窗外起风了。看着大片大片的树叶落下,汤红英当即决定不上课了。于是,她带着全班学生爬到了校园里的一座小山丘上,看了整整一节课的落叶。多年以后,仍有学生告诉她,他们一直记得那天看落叶时的感觉。汤红英一直坚信,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反复机械的训练或是背诵完成的。相反,“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会让人的内心变得饱满,更有感受力,去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
想象力保卫战
“掉进手机里的小孩……”
“早上醒来,我发现爸爸变成了长颈鹿,妈妈变成了鳄鱼……”
“一道闪电变成一条金色小蛇,落到大地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
……
这不是什么秘密暗语,而是撬开想象力的魔法“钥匙”。“钥匙”的设计者正是汤红英。在过往的教学中,汤红英发现学生在创作童话故事时,总会落入思维定式的窠臼,“不是大灰狼就是小白兔,最后还要加上一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童话不应该是这样子的”。于是,她决定带着师生进行一场想象力保卫战。
在武义璟园,有一幢徽派建筑风格的古民居,汤红英的“童话书屋”就坐落于此。每年春季是“童话书屋”最热闹的时候。学生“好像进京赶考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场属于他们的童话盛宴——“奇思妙想·童心飞扬”全国小学生童话创作大赛。
汤红英是比赛的发起人。在设计比赛规则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家长和教师千万不要参与修改,要让故事保持原汁原味”。想象力是需要被保护的,汤红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学生在创作中不缺写作技巧,缺的是儿童视角下的想象力,她想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释放出天性,“把他们的想象力给守住了”。
杭州市桃源小学语文教师唐睿会把汤红英写的童话故事带进课堂,“汤老师的作品会让人有一种代入感,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了”。空暇时,唐睿也会和其他语文教师讨论,在写作教学时究竟怎么样的文字才会引人入胜。她发现,越是与现实生活接近的,越是接地气的文字,越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学生梁若菡曾在首届童话创作大赛中折桂。回忆自己的创作心路,梁若菡愿意把这份幸运归功于真情实感,“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出发,想象的大门自然而然就打开了”。从2016年至今,汤红英的想象力保卫战已经持续了近10年。“每次比赛结束后我都会偷偷抹眼泪”,有不舍也有感触。“让想象力大爆发一次”,她比谁都更想看见这个画面。
采访接近尾声,汤红英突然提议去浙师大校园里的小山坡走走,“听说油菜花开了,我带你们去看看”。初春的校园里,毛茸茸的绿意才刚刚冒头。“这是银杏。这是梧桐。这朵花我没见过,让我好好看看……”她像问候老朋友一样,招呼着春天里的一草一木。或许,在她的童话世界里,一个新的故事也刚冒出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