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全民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3月14日 星期

大部头名著能读出什么“不一样”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徐新利

整本书阅读的传统模式一般先由教师上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制订阅读计划,并采用中期检查或阅读打卡等方法来进行过程监督。最后,通过主题沙龙或者制作读书小报等方式总结展示。

阅读一本较厚的书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懈怠或兴趣转移半途而废。

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阅读间隔时间太长,造成情节和逻辑上的理解混乱。这不仅会影响阅读效果,还有可能产生厌烦情绪,把阅读变成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苦差。

那么,阅读习惯和模式有没有办法改变呢?

办法就是将思辨融入名著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再以读后感、影评等多种方式推动学生的思辨性表达。

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一般都是从激发兴趣开始的,但《西游记》的故事学生通过影视已经非常熟悉,因此,《西游记》的导读课就不能单从激发兴趣开始。

我尝试进行了一次“不一样”的《西游记》阅读活动,运用3个带有思辨性的问题搭建起阅读模型。1.《西游记》是怎么诞生的?了解历史背景,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大意。2.孙悟空在书中有几个称号?简单了解情节。3.孙悟空是人,还是猴?是妖,还是神?

这3个问题指向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看似简单,想解决它们需要到书中寻找答案。这就是思辨性阅读教学,它要有“点”的把握、“线”的连接,还要有“面”的铺展。

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西游记》中过程性介入,此时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阅读,已经收获不少经验与方法,也产生不少思考与疑问。

在中期的推进课上,我抛出话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在分享中,有的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有的赏析相关影视作品和图书,还有的将原著与小学生读本的文字表达进行对比,带着前期的收获,激发探索整本书的欲望,推进后续阅读。

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出了各种问题,抓住重点、矛盾点,甚至空白点进行深度探究。最后,大家汇总了几个最具思辨性的问题:

孙悟空被五指山压住,为什么不变小出来?

孙悟空为什么不一个筋斗直接翻到西天去取经?

为什么唐僧每次都不相信孙悟空的话?

为什么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看不出牛魔王变的猪八戒?

有的问题关注书中着墨不多的内容,例如针对白龙马这一角色:有关白龙马的描述很少,白龙马也很少在危急关头立功,那么这个角色在书中的意义是什么?

一部名著就是一座文化宝库,岂是一次就能读完读懂的呢?阶段性阅读结束,我们会召开一次主题沙龙,采用各种拓展活动激发二轮阅读兴趣,然后从不同角度拓展,连续开展多轮的后续阅读。每一次阅读学生都有新的收获,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与作品。

《西游记》除了可以按章节顺序阅读,我们还可以从角色、情节和环境这几方面展开阅读。学生很快梳理出这样的一条情节脉络:石猴出世,大闹天宫;取经缘由,师徒来历;屡遭挫折,降妖伏魔;到达灵山,取得真经。

通过思维导图,我让学生尝试画“取经路线图”和“八十一难图”,变文字为图像,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始末。《西游记》中的地名有几十个,学生将人物、事件融合到地图中,绘出一幅遭遇磨难、打怪升级的路线图,能看到孙悟空在情节推动过程中逐步成长。

阅读大部头名著更应该关注细节,才能读出深度,读出味道。《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当我们重读时,除了要感受变幻莫测的情节,还要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立场。交流课前,我给学生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假如我也有一双火眼金睛,寻找《西游记》中的动人之处。

学生就很兴奋,捧着书一读再读。

他们非常敏锐,善于捕捉。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赶走之后,在返回花果山的路上说:“不走此路500年矣!”此前,我们都为孙悟空被师父赶走而心疼,更为唐僧的决绝而气愤,此言一出,更是催人泪下。

再如菩萨变成妖精,跟着孙悟空去降妖。孙悟空开玩笑问:“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说:“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这里面的禅机,让学生讨论了好久。

学生阅读到了细微之处,获得了思维的提升,了解到成长与救赎的文学母题。

对于一部人、佛、仙、妖共存的巨著,我们还要关注重要配角,可以将他们罗列出来,如通过“实力排行榜”评选活动,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去理解一个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配角存在的价值。

有学生就关注沙僧:“沙僧真的很沉默吗?”

我觉得从这个思考角度阅读是最好的思辨训练。于是,学生开始了一场辩证之旅,他们找出有关沙僧的片段,从故事到表达,全方位剖析后,发现有了这样一个角色设置才能更加凸显孙悟空的张扬和猪八戒的懒惰。

《西游记》是一座宝藏,我们读它不是为了做好阅读题,而是通过阅读发展思维,学习方法,启迪智慧,体验人生,最终理解:一部巨著总是包罗万象的,是时代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个性的综合展现。

读完名著,我们还应该以图文并茂、舞台表演、演讲辩论等各种方式表达感受,展示自己对书“不一样”的理解,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培养文学修养,赢得文化自信。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