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沙洲
项目式(更多表述为“项目化”)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科研的一条重要赛道,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感觉。我曾经做过一个采样,从2021年到2024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中使用最多的选题带有关键词“项目化”,如果加上与项目式学习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学科融合”等,那么这个方向的选题数量呈现的是一种独步天下的态势。
一股潮流一般可以理解为由三部分人构成。第一梯队是弄潮儿,他们或有高人指点,或本身就是高人,对先进事业有异于常人的追求,对超前思想有无人可比的领悟,他们做事不计成本,甘于探路和拓荒。
再讲落在最后的——死硬派,他们不相信任何超出经验范围的事物,认为往改革的方向哪怕走一步也是折腾,也是浪费。
这两部分人都是极少数人,然后是位于中间的大多数人——跟风者,也就是我们,芸芸众生。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跟风。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起风?风从哪里来?刮到哪里去?我们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就发现自己已经在跟风了。而且跟风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我们不敢退出,生怕会遇到什么不测。
作为科研选题的项目式学习这股风持久而且越来越强劲,如果它一直刮下去,那它就不是风了。因为它形成了一种常态、一种定式,因此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
这样的东西“课标”里应该有,一查,果然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了项目式学习,但关于它的表述是“积极开展”,言下之意是不硬性要求,传达了一种可选择性。然后,就没有更多解读和细则了。
教师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万个问号:如何定义项目式学习?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我们目前的学习有什么不同?怎样进行项目式学习?……
同时,也给众多的名师、专家、大师甚至“伪大师”提供了巨大的解读空间。于是,各种“项目式”蜂拥而起,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微项目、泛项目、云项目……最终堕入“一切皆项目”的陷阱。科学课做一个实验,算是一个项目吗?应该可以。语文课想象一个情景,写一篇作文算项目吗?也能算吧。英语课完成一个驱动性任务,比如5分钟排一出短剧。还有,数学课做一道应用题,问题链可以长一些……
如果比做一道选择题稍微复杂一点的功课都能算项目式学习,我们在30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这么干了,那么给它们披上项目式的外衣、贴上项目式的标签又有什么意义?落后分子怪我们折腾就不是没有道理。
《项目式学习:教师不可不知的8个关键问题》是帮我们拨开脑海中迷雾的一本工具书,来自该学习方式的发源地美国。由全书的第一句话出自其中一位作者罗斯·库珀的笔下——“1990年,我……读完了一年级”,可以推断出他是一名80后。
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认同,并且欣赏。比如说书中多次提到“真实”这个词:真实的问题、真实的回答、真实的环境……我举双手赞成,将真实性列为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非常准确。
很多教师也常把“真实”两字写进文章里,但此真实非彼真实。比如,应用题就不真实,把应用题里讲的东西动手做出来才真实;想象作文也不真实,只有把你采访的邻居讲的故事写下来才真实。按照这个标准,一大半的项目都可以被“打假”了。强调一下,这只是标准之一。
由此可见,正宗的项目式学习一定会跟生活发生链接,或者就是生活本身。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理科项目更偏向于工程学,文科项目更偏向于社会学。
由于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其他内容我就不介绍了。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成为这本书的读者和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