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3月14日 星期

代表委员观点


应对人工智能,青年学生更应该关注最基础的知识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其中人才培养是主体和核心,尤其是培养有朝气、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人才。2025开年,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种澎湃的力量——《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主创人员及宇树科技、DeepSeek的领军者都只有三四十岁,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年轻人是未来改变世界的力量,青年科学家拥有敏锐的技术嗅觉、开放的跨界思维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要做的就是义无反顾地相信和支持他们,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创造宽松的氛围、探索基于创新的评价体系,帮助他们成长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

也许过几年,人工智能会成为一门通识课程,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对人工智能,青年学生更应该关注最基础的知识,因为这是立足的根本。有了这些基础,再去理解、运用人工智能,才能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改变世界、创造未来。人工智能辅助科学研究可能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为人类科学家提供了高效思路,拓宽了科研边界。

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黄文秀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有效增强其抗压能力、适应能力和幸福感,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议出台加快推进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指导意见,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心理韧性指数”“社会责任感践行率”等积极心理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动态心理品质发展档案。

指导高校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融入第一、二、三课堂,构建和完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协同培育体系。如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教学改革行动,融入正念训练、优势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资源。

结合高校特点和学生需求,采取系统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宣传引导。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规划,制订年度宣传主题。创新宣传形式与内容,以故事化传播、互动式体验活动、借力榜样与朋辈教育等形式打造沉浸式校园文化。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积极心理学培训,让他们帮助学生实现从“知晓”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转变。

预防和抵制消极亚文化侵蚀青少年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

张咏梅

当前部分消极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过度传播的现象令人忧心。我们要做好四项工作:积极弘扬正确的文化观,辩证引导和转化青少年亚文化;全面阐明正确的价值观,为青少年成长指明正确方向;创新抓住预防消极亚文化的关键,铺设青少年成长的科学通道;全力加强预防消极亚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

建议有关部门探索构建融合积极亚文化元素、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通又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更全面的文化体系,通过政策导向、制度规范、教育宣传及中华优秀文化的引导等多种途径,加强对青少年亚文化的正面引导,鼓励青少年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同时,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倡积极健康的文化和价值观,鼓励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工作,增强其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家庭教育,让家庭提高孩子有效运用亚文化信息的能力,培养慎独的能力。

鼓励在职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

祝响响

国家亟需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在职中小学教师开展学历提升。

一是改革研究生招生模式,破解入学难问题。如以成人高等教育模式,采取单独招生、单独划线、单独录取的招录办法;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式,采取资格审核、注册入学制、单独考试,增加省考和实践考核比例;增加师范院校教育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试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或开展定向培养。

二是创新高学历教师培养模式,缓解工学矛盾,将学历提升与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相融合,以此减少重复学习。

三是健全学历提升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建议国家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学历提升正向激励机制,加强经费保障支撑,通过典型示范、经验分享等方式,激发教师学历提升的内在动力,营造鼓励教师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良好氛围。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