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3月14日 星期

全国两会上的浙江“教育好声音”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关系国家战略的制定。记者连线在浙全国人大代表、住浙全国政协委员,采访了他们对教育的建言献策。本期选取部分代表委员的观点,以飨读者。本期关注——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中不少人谈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提出打造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体系的理念。本报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热议此观点。

【聚焦】

打造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体系

□郑亚莉

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人工智能(AI)技术革命、社会对幸福生活的迫切需求、人口结构变革三重历史性机遇。

然而,我国当前教育生态仍存在三大结构性矛盾:一是育人评价体系时代适应性不足,忽视创造力、社会情感能力等长期幸福要素;二是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素养断层,缺乏全生命周期教育视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薄弱;三是幸福教育的社会支持不足,大中小幼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衔接不足,难以形成系统性支持网络。

面对机遇与挑战,亟需以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为核心,构建从学校到社会的终身幸福学习生态。应以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为抓手,打造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的试点样板。

理念革新,凝聚幸福教育社会共识。这需要政策定调,文化倡导。将“培养终身幸福能力”写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修订版,参照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指标等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幸福教育发展框架。如芬兰将幸福教育纳入必修课,青少年抑郁率下降15%(OECD,2022)。要通过媒体宣传、家校共育活动等引导各方从“培养有用的人”转向“培育幸福的人”,推动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变,破除“唯分数论”社会焦虑。

体系重构,评价、课程、师训与小班化创新升级。具体来说,就是重塑评价体系、有序推进课程改革、建立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分步推进小班化教育实践。要引入涵盖实践能力、社会情感等多维度的能力评估体系,建立学生幸福成长档案,注重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将幸福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中,开设“幸福素养课”,实施教师幸福力提升计划。

跨界协同,打造全生命周期现代教育生态。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支持跨学科研究。建议成立“国家终身教育委员会”,建立多部门开放协同机制,打通数据和资源壁垒,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普惠化、个性化教育体系。组建多领域专家团队,深入开展跨学科实验型研究,共同参与幸福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推动从婴儿到老年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范式转变。

区域示范,打造浙江幸福教育实验室。建议浙江以幸福教育为理念,打造浙江幸福教育实验室,搭建个性化幸福教育数字平台,开展幸福教育改革试验。通过5年行动计划,完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方案。

建议教育部推动试点落地,以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改革为起点,逐步构建覆盖人的一生的幸福教育生态,为全球教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热议】

让教育回归幸福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林一钢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家长希望孩子们从学校出来时是身体健康、有本领、积极向上的阳光青年。

党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育人不能光教知识,还要培养能力,增进理想,陶冶情操。因此,高等学校不仅要致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幸福成长和为未来幸福生活准备的场所。高等教育除了发展学生的专长,同时需要关注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和展示风采的平台,开展多元的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让大学成为一个学生幸福成长的所在。

多主体协同,建构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体系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院长 严从根

幸福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和终极追求。幸福是一种能力,一个人的幸福能力强弱决定了幸福程度高低。教育是提升个体幸福能力的重要方式。建构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体系可以全场域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人的幸福能力。在幸福指数普遍下降、抑郁症逐渐蔓延的当下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建构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体系,国家要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打造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示范点,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社会要营造氛围,引领全社会追求幸福,自觉接受幸福教育;学校要重视幸福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等;家庭要自觉引导学生获得幸福能力;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协同起来,打造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场,建构面向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体系。

思政课赋能幸福教育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郑乐安

我高度认同郑亚莉委员提出的全生命周期幸福教育理念。这一构想与思政教育培根铸魂的使命深度契合,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思政教育应在幸福校园的建设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当前浙江已在“大思政课”改革中探索幸福能力培育路径:如宁波的“共同富裕”思政金课,让学生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具象化的认识,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关于幸福的价值观融入课堂;又如温州的“研学巴士”串联12条研学线路,点对点解读发展新理念,让带着幸福味道的实践地图引领学生构建积极的生命观。这些实践表明,幸福教育需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逻辑起点,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转化为可操作的育人载体。

在郑亚莉委员提出的四大体系重构中,我特别关注跨界协同对思政教育的突破性意义。我们应该致力于探索跨学科、一体化的思政教育生态圈,打造情理共生的幸福课堂,通过打破学科、场域壁垒的协同机制,使幸福教育从知识传授升维为生命体验。这正是全生命周期教育生态的核心要义。

浙江作为“重要窗口”,理应成为幸福教育范式变革的试验田。我认为,可以以思政课程为纽带,在幸福教育实验室建设中从三方面开展重点探索:一是开发覆盖幼小中大的幸福价值观进阶课程群;二是构建“师德涵养+幸福指导力”双提升的教师培训体系;三是建立家校社协同的幸福教育责任清单制度,让幸福校园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精神家园。

我心目中的幸福校园

□杭州第十四中学校长 陈利民

我眼中的幸福校园,应该是师生彼此成全、共同成长的美丽生态。

学校管理者要眼中有事、心中有人,做成事、发展人。一是构建适合学段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必修课程努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以丰富的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涵盖体育、艺术、科技与人文等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体育艺术与人文科技素养,提升人际交流与共情能力;三是创造充满书卷气息的校园环境,把校史文化与现代校园有机融合,让每一处节点都彰显学校特色,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四是努力营造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要以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适当张扬个性,让学生眼里有光、脸上有笑容。当然,作为学校,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必须得以体现,要让一流的后勤保障成为幸福校园的显性标志。同时,要让师生和谐共处,教学舒心、学习顺心,共同书写幸福校园新样态。

沉淀痕迹 变革评价

□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 楼朝辉

幸福的体验是人的自我认同与环境认同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认为,要打造青少年幸福成长样态,应该从改革青少年成长评价系统着手。

在AI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打造全生态全链条青少年成长记录数据平台。我们可以重构青少年校内外成长的时空,营造青少年成长良好氛围,引导青少年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方式和质量。

校家社应该多方协同,用数字化方式沉淀青少年的校内外学习成长痕迹,形成青少年的关键学习成长经历数据链,从而为中高考的改革提供数据支撑,从根本上改革升学考试选拔制度,达到减负的根本目的。

这样可以建构青少年幸福成长生活的良好样态,为幸福中国作出教育的贡献。

着眼全生命周期教育,问题大多迎刃而解

□杭州市拱墅区社区学院院长 杨仙萍

在这个提案中,最核心的词是“生命”。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成长和发展的。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珍视,是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打造一以贯之的幸福教育体系,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教育梦想。全生命周期视角,意味着基础教育应当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基,并不是为了眼前的分数和升学率;也意味着教育不应该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结束,应当伴随人的一生,对成年人、老年人都要提供学习机会,也要为老少共享、亲子同学等提供支持。

教育能提升人的认知,也能带来幸福感。因此,我认为,应该打造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供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资源。升级全域数字学习平台,努力完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支撑体系,为居民在不同人生阶段提供符合需求的学习资源,以提升幸福感。如现阶段,我们根据新时代居民品质生活提升的需求推出系列夜校课程,让成年人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课堂,以此引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夜校成为职场加油站、心灵解压室、青年交友坊。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