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程振伟 楼 威吴 颖)“能抢到DeepSeek线下课程上课机会,实在很幸运,毕竟只有100个名额。”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卓越学院大三学生黄一马兴奋地说,课程既生动又形象,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
春季学期开学第二天,由杭电自主开发的“AI实战:从零到精通DeepSeek”课程开讲。该课程在新疆理工学院、浙江传媒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杭州市瓶窑中学等12所学校联动开讲,线上线下逾1700人同频学习。
杭电版DeepSeek课程采取的是通识选修课形式,总共8次课16个课时,面向全校学生,选修学生要完成智能体设计等实战作业,考核合格可获得1个学分。这也是浙江首所高校推出DeepSeek通识选修课。
当晚进行的DeepSeek课程“首讲”,主题是“AI与DeepSeek初探——从DeepSeek回望人工智能的风雨七十年”,由杭电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余宙主讲。作为杭电版DeepSeek课程负责人,余宙表示,该课程注重实战实践,在熟悉大模型原理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理解开源协作与软硬协同的价值。
杭电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DeepSeek课程整合了学校优势学科、专业资源,集聚学界、产业界精英力量,“不同模块,一般由不同领域的专家讲授,同时会加入两位企业专家”。
杭电版DeepSeek课程注重实战,深入讲解DeepSeek的核心架构、大模型优化策略等关键技术,探索其在文本生成、代码生成、智能体以及多模态任务中的实际应用,分析其在AI领域的突破与挑战,启发学生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案例分析和企业应用,帮助学生学会运用DeepSeek生成文案视频、编写代码、搭建智能体、设计艺术产品,体验AI的强大魅力。
杭电校长陈积明在开课致辞中表示,“学习AI,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更是为了培养一种思维方式。AI技术的核心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了解,杭电还构建了“1+X+Y”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要求每名在校学生必修1门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各专业开设X门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群,同时每个学科面向全校开设1门人工智能前沿交叉通识选修课,构建Y门跨学科学习课程群,后续还会开设系列“AI+X”的微专业群,深化数字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