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衢州世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通过接拍微电影、宣传片、短视频,公司每月收入在2万元以上——这是衢州学院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杨文鑫团队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园两年交出的答卷。追溯自己的创业源头,杨文鑫将一切归功于学校“训研赛创”四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课上启蒙,课后在工作室“深造”,技术成熟后参赛历练,比赛、创业成果在创业园孵化。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在高校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于是,一场劳动教育改革在衢州学院启动。
升级劳动课是改革的第一步。学校升级工程实训中心为教学基地。中心下设金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电工实训室、陶艺实训室、蛋雕实训室、竹编实训室、创客实训室等7个分室,添置了现代制造加工设备等教学仪器设备,满足基本上课需求。
“劳动课不仅是出力流汗,更是职业启蒙。”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工程实训中心)副院长(副主任)赵天晨介绍,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涉及理论知识、工程训练、创新创业、非遗项目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不同比例配置的劳动教育。很快,一批动手能力强、想法点子多的学生脱颖而出,常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于是,学校推出了第二步——研。工程实训中心与各二级学院合作组建26个由骨干教师领衔的创新创业工作坊,吸纳这些好学的学生“深造”。
真金不怕火炼,经历工作坊的锻造后,学生们下一步就要接受创新创业竞赛的考验。据悉,学校接洽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浙江省会展策划创意大赛等众多赛事,并设立了学科竞赛专项经费,鼓励工作坊学员参赛。
在教师林晓亮的劳动课堂上,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方诚至对升级改造双主轴数控研磨机床着了迷,林晓亮趁热打铁邀请他加入自己参与建设的浙江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衢州学院邓小雷劳模工作室)。“邓老师手把手地带我入门,确定参赛后,两位老师还邀请了很多专家朋友来指导帮助我。”功夫不负有心人,方诚至获得了第十八届“挑战杯”主体赛全国二等奖,取得了该项赛事学校的最好成绩。
经历比赛淬炼后的学生,性格变得成熟稳重、创业思路愈发明晰,手上又有合适的项目,正想大干一场。可缺资金、缺场地,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对此,学校推出以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支撑的双创平台鼎力支持学生。目前,学校有2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每年提供15万元的创业工作经费。
拿着1万元的创业项目帮扶经费,杨文鑫感激不已,他坦言,加入毛立洪创新创业工作坊坚定了自己的创业理想。“在毛老师的指导下,我驻点奉化溪口,第一次拍摄了长纪录片,拍摄和剪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并获得了浙江省会展策划创意大赛一等奖和浙江省大学生广告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长期的技能积累加上学校的制度便利,就地创业水到渠成。”
截至目前,衢州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坊先后培养了300余名学员,学员们获得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省赛奖项100余项,有30多名学生参赛后入驻学校创业园孵化项目。赵天晨表示,学院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深化“实训—研发—竞赛—创业孵化”劳动实践体系,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