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倩 通讯员 陈露玉
2月28日放学后,杭州市高教园小学软式曲棍球队的队员们准时出现在操场上。拉伸、慢跑,他们身着统一的队服,认真地做着热身运动。热身结束后,教练布置了当天的训练任务——传接球配合练习。队员们迅速分成两组,时而快速奔跑,时而急停转身,手中的球杆灵活地控制着球的方向,精准地将球传给队友……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队员们专注的脸庞上,映照出他们为梦想拼搏的坚定信念。自开展软式曲棍球特色体育项目教学以来,这样的画面已成为校园的日常一景。
软式曲棍球是一项兼具趣味性与竞技性的团队运动,凭借一人一杆就能上场的“低门槛”,以及强化团队协作、增强规则意识、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价值,成为校园新兴的体育项目。去年9月,学校在体育课上引进软式曲棍球项目,面向全体学生,教授运球、传接球、射门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兴趣。
副校长沈靖燕介绍,目前学校正根据教学效果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开发专门的课程,已经完成一、二年级的大单元课程设计。比如,在运球技术上,要求一年级学生学会正确的持杆动作,并能进行直线运球;要求二年级学生学会八字绕标志物、S形绕标志物等加入变向的运球技术。
作为一项对抗性运动,学校也会在不同年级中安排小场地比赛。最令学生们难忘的比赛,要数去年年底开展的亲子软式曲棍球大赛。除了有学生们的比拼,还有激动人心的家长赛。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家长代表放下工作,换上运动装,手持球杆,在球场上奔跑、传球、射门,一招一式竟也打得有板有眼。家长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孩子们在球场边摇旗呐喊,软式曲棍球不仅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也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
体育课上的普及性教学,为校园软式曲棍球的风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由此组建了软式曲棍球校队,每周开展3次训练,在课后服务时段进行。“校队对技术要求更高,训练的对抗强度更大。”体育教师高占文介绍,以绕杆跑为例,普及课上的优秀标准是20秒,校队队员要在15秒以内完成。目前,校队共有55名队员,主要来自一、二年级。“学生们年龄不大,但个个都坚持训练,从不叫苦,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认真投入的一面。”高占文说。
去年,校队首次参加了全国软式曲棍球锦标赛杭州站的赛事。该赛事共有50支队伍、约800名运动员参加。回忆起这次比赛,队员陈星辰说:“第一场比赛我们就要与三年级的哥哥姐姐对抗。他们的每一次进攻都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我和队友互相鼓劲,全力配合,终于在最后关头进球了。那一刻,我们所有队员都欢呼了!”不服输、不放弃,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队员们最终取得了新秀组全国第7名的好成绩。
“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就是我们的目标。”副校长陈玲婕表示,未来学校将结合“寓教于乐”的理念,持续开发软式曲棍球精品课程,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实现“人人会打球,人人爱运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