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 倩)“快看!这些易错字难不倒我,我已经闯到第10关了。”2月28日,下课铃声刚响,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七(2)班的几个学生便围在教室的电脑前,手指快速点击屏幕。古诗词错题闯关程序里跳出一句“___花明驿墙”,学生吴紫瑄笑着点击“枳”,屏幕立刻弹出烟花特效。这款由该校教师自主编写的小程序,正成为校园课间的热门打卡活动。
该小程序的设计者是语文教师陈健,他坦言,能够编写小程序“还要感谢DeepSeek”。他发现只要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就能生成代码框架,于是尝试将学生易混淆的诗句设计成交互程序。令他惊喜的是,AI不仅自动生成选择题模板,还能根据错误率动态调整题目难度。于是,在AI的帮助下,陈健逐步研究开发出了这个古诗词错题闯关程序。
这股AI热潮也蔓延至其他学科。科学课上,“元素符号消消乐”的欢快音效此起彼伏,镁(Mg)、铁(Fe)等符号卡片在学生们的指尖碰撞消除;“化学方程式连连看”游戏中,学生需在60秒内将H2O与电解反应方程式精准配对。“原本需要手绘的教具,现在输入知识点就能生成可交互的网页程序。”科学教师胡红云展示着AI生成的代码说道,“就像突然多了个懂教学的软件工程师同事。”
校长王建垂表示,在AI浪潮席卷的当下,学校鼓励教师合理运用AI技术辅助教学,并开展了相关培训,同时要求教师把握3个原则:AI工具必须适配教学目标,操作门槛要低,学生参与要有即时反馈。而学校更长远的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公民。为此,学校将开设针对AI技术的拓展课,让学生科学使用AI工具,理解算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