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3月4日 星期

让“教得好”的教师实至名归
浙中医大构建人才评价新生态

□本报记者 朱郑远

“校外同行专家评议机制让职称评审更为客观公正,与校外同行专家的交流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李华(化名)在谈及学校实施的职称评审改革时说道。李华从教10余年,在此前的职称评审中,他凭借突出的教学与专业能力在校外同行专家的评议中获得了高度评价,顺利通过了职称评审,成功晋升为副教授。

近年来,浙中医大围绕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目标,实施一流师资引育工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在代表性成果评议和学科组评议等方面完全实行校外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构建人才评价新生态。

谁来评:第三方机构与

校外同行专家双轨并行

“目前,我们学校的校外同行专家库已储备了来自全国多所知名高校的数百名高水平专家,涵盖学校所有学科。”浙中医大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说。

为什么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和校外同行专家?过去,职称评审主要依赖于校内专家的评议,容易受到人情因素的影响。为此,学校在代表性成果评议和学科组评议中实行校外同行专家评议机制,以确保评议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早在10多年前,浙中医大就开始探索实施校外同行专家评议机制。2020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后,学校又进一步深化完善校外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制定了相关文件,全面应用于人才引进、职称评审、项目评审等教师评价工作中。

同行专家评议,这就要求参与评议的专家是行业内真正懂行的。为此,浙中医大在组建校外同行专家库时,要求专家师德师风优良,公道正派,治学严谨,尤其要在本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同时注重一流学科导向。

那么,同行专家评议会不会形成“小圈子”,会不会有人情干扰?对于这些担心,浙中医大在制度上建立了防火墙。

在代表性成果评议阶段,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价成为“新保障”,其系统的独立性、庞大的专家库、标准化的操作、可监控的流程等优势成为传统同行评议工作的有益补充。学校匿名提交申报人员的代表性成果,平台采用回避、“双盲”等原则,通过匹配学科、研究领域等关键字段遴选高匹配、高水平和负责任的评议专家,实现“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

在学科组评议阶段,学校组建了由校外同行专家组成的学科评议组,在省职称评审系统中随机抽取校外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同样采取回避原则,对可能影响公正评价的同行专家予以回避,主动提醒专家回避有亲属或影响公正评价人员参评的评议,避免人情干扰。

怎么评:分类评价更显客观公正

“我们学校有多个学科门类,涵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等多个领域,显然只看材料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浙中医大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浙中医大将分类评价作为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改革。在职称评审中,学校明确规定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组建不同学科组。目前,学校每年设置8个左右的学科组。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申报人员的情况,浙中医大建立了学科组评议阶段述职和答辩机制,让教师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通过答辩引导申报人员今后继续产出高水平成果,为其今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学校还将教师岗位分成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设置不同要求,不再单纯以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标准。

对此,身为教学为主型教师的李华深有感触。“‘教得好’更像是一种主观感受评价,学校建立了一套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式的导向性功能。”他说,在评审中,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竞赛成绩等都将成为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评价指标。

评什么:数量让位于质量

以往,在评职称时,教师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论文。但在新的制度下,浙中医大坚持不“唯论文”,建立并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选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中的任一方面的突出成果作为代表性成果参评,更注重质量。

“按照老的机制,从论文数量来说,我的竞争力很弱。”浙中医大教师王磊(化名)表示,他的工作侧重于成果转化,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相关专利也已经实现一定效益。在新的机制下,这成为他的代表性成果。“这项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而不是花费精力去堆砌数量。”他说。

不仅是职称评审,浙中医大更是把这项制度很好地运用到了人才引进评价和人才项目评审中。学校的人才选拔流程和考察内容中就有非常重要的一项——人才引进评价过程中,要求校外同行专家坚决不“唯学历”,要结合参评人员的学习经历、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科研能力、业绩成果等方面,挖掘潜力股。

同时,根据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具有周期长的特点,浙中医大在教师业绩考核方面,采用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发展规律的长周期考核评价,更能发挥中医药研究的社会价值。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