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衢州市柯城区新华第二小学 黄 芳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使得大家对教育失去了原有的耐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正如健康不能仅仅依赖于医生一样,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心理教师来解决。因此,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里的“医愚”指的是启蒙心智。阅读能够拓宽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境界,增加化解各种烦恼的心理弹性,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在语文学科教学、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中,笔者发现,依据相关心理学效应,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书籍,借助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提高心理韧性。
一、巧借心理学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一)依据首因效应开展导读
在教育中,每一个“第一次”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时。笔者在负责一年级教学时,会引导学生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情绪管理、行为习惯类的绘本,如《我的情绪小怪兽》《我不挑食》《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等。这样的阅读不仅能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也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依据木桶效应开展助读
木桶效应表明,一个水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基于这一原理,笔者每天中午利用20分钟时间在班里开展同伴助读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主持,共同阅读,分享收获,并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较弱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而合作精神正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品质。
(三)依据共生效应开展共读
共生效应指的是,一棵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生长不良,而与其他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笔者在执教低年级时,班级内会举办“与大人一起读”活动。阅读材料包括统编教科书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的书籍,以及各类课外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笔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设计活动内容。具体来说,低年级的学生从“听大人读”逐步过渡到“听孩子读”;中年级的学生则从与大人“共读一本书”发展到“共聊一本书”;而高年级的学生则从与大人“共聊一本书”进一步提升到“共评一本书”。通过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活动营造了一个愉快且有助于阅读的和谐氛围。
二、依靠阅读提升心理防御能力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笔者认为,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样有着关键作用:一方面,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维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另一方面,阅读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满足感,进而提升他们的心理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升认知水平
根据ABC理论,A指的是个体遇到的行为或事件,B是指个体对A的观点,C则是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阅读能够丰富知识,提升认知水平,让人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从而提高心理韧性。
例如,笔者在社区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时,遇到了一名六年级学生小米。小米的父亲在车祸中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因此他感到非常自卑,不愿意上学。笔者与他交流后,送给他一本施一公的自传《自我突围》,并约定两周后读完这本书再交流。在第二次一对一心理辅导时,笔者让小米谈谈阅读《自我突围》后的感受,并和他讨论了施一公的成长历程。经过两次辅导,学校教师反映小米变得积极主动了,这体现了阅读对他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阅读是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阅读过程中,家长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导孩子如何阅读,不仅传递了书本知识,还给予了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打开心扉。
笔者曾在班级开展“大家一起读《西游记》”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西游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要关注孙悟空的成长,发现孙悟空的成长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家长则从育儿的角度阅读,不仅从孙悟空身上看到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特点,还从观音菩萨的处理方式中学到了育儿技巧,比如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倾听、等待、放手,允许孩子犯错等。
总之,作为家长或教师,我们需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运用上述提到的心理学效应,选择合适的书籍,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