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日趋被关注、学生创新能力日益被重视的当下,以实践、综合、研究、创新为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在此背景下,重新思考并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深化实施,提升育人的质量。本期聚焦——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方凌雁
横空出世的DeepSeek成为全球的热点,打破常规思维的“哪吒”推动票房创造历史……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迭代了知识迁移与重组形态。欢欣雀跃之余,也让许多教育工作者陷入到“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沉思,拥有独立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拥有想象力、爱与社会情感能力,拥有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兴趣恰恰是这个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特征。在此背景下,人们重新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使命与新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至今已经超过了20年。这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为载体,体现世界课程改革潮流,又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国家课程是学校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然而,在“跨学科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名词频出的今天,这门最早以体现学法变革的国家课程却有边缘化之嫌。
新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在发挥着课改风向标的作用吗?劳动和信息科技独立设科后,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底线还守得住吗?新课程方案要求每学科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迭代吗?重新思考并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深化实施,发挥课程的实施效果。
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代新使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课程。一方面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是一门综合课程;另一方面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是一门实践课程。从2000年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明确国家课程定位,到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与方式,这门具有中国标识度的新形态课程逐渐走向成熟。2022年印发的课程方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新的部署,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素养教育时代,把握住这门课程在推进学习方式变革、促进“五育”融合、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时代使命。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先遣队
新一轮课改提出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倡导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这是对新世纪以来实现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的课改目标的沿革和发展。
新世纪之初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而设计课程形态。学生可以走进新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调查”;可以考察家乡的母亲河,开展“母亲河水质情况和水源保护研究”;可以在参观博物馆时开展“光敏脆弱文物的光谱照明情况研究”,为文物保护提供建议……学生在一个个真实情境中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这和新课改提出的“综合学习”“实践学习”的变革要求是高度一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坚持推进以课题和项目为载体的跨学科研究性学习,需要坚持引导学生针对真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先遣队”。
二、“五育”融合实施的连通器
“五育”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命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都体现了全面育人理念,天然具有“五育”融合的优势,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如学生开展“中外节日对比研究”,在对中外节日进行对比分析后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德育的表现;学生结合月相知识分析中秋月圆、联系古诗文表达中秋感想等,是语文、科学等智育能力的表现;学生运用绘画、音乐、文学、科技作品,以及运动、舞台表演等有创意的方式呈现中华传统节日,正是艺术、体育素养的表现;活动中学生若有动手做任务,这是劳动教育的融入。作为国家课程中唯一独立形态的“五育”融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单学科的附庸。其每一个主题的推进,都是带领学生领略“五育”连接、实践融通的跨学科学习的魅力,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地
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变得更为重要。学生能否在海量信息中学会独立思考,防止技术过度依赖使人失去对真实世界问题的自主决断?学生的研究活动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而复杂的现实问题,如“小区周边的垃圾焚烧场是否对社区造成污染”“印染厂的污水排放对本区域水流的污染有多大”……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生物、化学等知识和原理测定污染程度,需要运用政治、地理、历史、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更需要学生走进实地获取更为客观真实的资料,结合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通过实践探究经历的主动构建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素养,正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思考力、创造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研究唤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新通道
针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缺失、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的育人要求。注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实践课程,需要学生走进社会,主动关注、参与社会事务,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每一个实践学习主题都体现专业化视角的社会关怀。如学生开展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的背后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心与责任;学生参与市区文明使者服务活动,把自己放置在社会关系之中,以服务行动担当社会责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保持自信和自律,才能持之以恒开展实践;需要理解尊重他人,有效交流和沟通,才能与团队高效合作。要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作沟通、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的目标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社会性成长提供通道。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新突破
在新一轮课改中,劳动课程、信息科技课程的独立设置助推了实践育人、数字素养提升,也解决了以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杂糅、边界不清的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带动了学法变革,让综合实践的学习方法更大程度地走进了学科。这些新的国家课程和改革领域的出现,承担了部分之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使命。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近年来加强倡导的“超学科形态的新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对课程自身的迭代发展与再构。实践中的学校合理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内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发展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恰恰是课程建设的实践突破。
一、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课程的关系,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智力研究性实践优势
在2022年印发的课程方案中,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去单独设置。文件保证了这两门实践课程同等的国家课程地位。但两者在课程目标、实施方式上有区别。其一,从目标来看,劳动课程以培养劳动态度、技能、精神等劳动素养为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创新、实践和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为主。其二,从学习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以观察、调查、探究、体验等研究性实践为主,劳动以身体力行、出力流汗的亲身劳作为主。其三,从学习成果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决策咨询报告,以及创新产品、技术作品等都可以作为成果,劳动课程中更为强调种植、制作等物化成果。
课程实施时,要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智力研究性实践和劳动课程作为物质改造性实践之间的实践操作性差别,并做好统筹协调。在课程规划、设计和组织上都有所区别。如同样是“走进农林基地”的主题实践活动,涉及参与农林基地的农作物种植、工具使用、养护栽培、采摘制作等方面的劳动内容为劳动课程的内容;涉及农科技发展、经济分析、植物分类、布局发展等研究分析活动,则更多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二、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系,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超学科探究实践优势
2022年印发的课程方案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学校统筹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学科学习推进跨学科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但简单地将跨学科主题学习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国家课程方案的曲解。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通过学科切入,促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学习领域进一步从综合课程向学科课程扩展。两者的目标、实施和评价要求都有不同之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真实生活问题解决的超学科探究主题的组织和实施,不受单一学科的约束,对应的是自身课程的目标、实施和评价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隶属于学科课程,用学科课程内时间组织学习,对应的是各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实施和评价要求,在推动跨学科学习时也要落实学科目标。以“湿地”主题为例。在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中,将探访湿地公园的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在湿地环境中开展野外综合考察,对湿地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地理关联,全面认识湿地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提出保护湿地的措施和建议”,体现的是以地理为核心的数学、生物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整合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设计的导引问题可以是“湿地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域,湿地保护是人和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身边的湿地有哪些生物资源?生存环境如何?需要对它们进行保护吗?怎么进行保护?走进身边的湿地,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确立一个小组可以共同研究的课题”,更侧重于学生在特定主题或问题上的独立研究和探索,期望学生完整经历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等研究过程,并尝试学术性研究,开放性解决问题。
具体实施时,学校要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超学科探究实践特征。只有在保证各自独立课时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两者的整体设计和协调实施。学校可以采用主题审议制度,审议将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与各个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促使两者关联与协调。
三、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发展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做到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又不被技术束缚
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已经进入国家课程体系,也让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手段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都不能缺位。
其一,要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学生在研究实践中经历的综合、创造、评价等高阶学习,才是重构知识、生成智慧的关键所在。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真实情境替换为数字虚拟情境会出现让人工智能替代学生分析问题、形成观点,导致“人的学习”变成“机器的学习”,与课程设置初心背离。
其二,要看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有质量的实践学习提供的支持。创建虚实结合场景提升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体验,大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效率;依托数字平台和技术可以更好地展示学习资料。如组织博物馆考察学习时,让学生先聚焦某一文物进行深入研究,网上访问云博物馆,让学生对馆藏文物进行更为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如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前期文献检索和分析,帮助学生更为全面高效地完成某一研究问题的主题解析,为深入研究提供学术性支持。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生活问题并应对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不能因为信息科技的内容剥离而与之隔离,另一方面则需要发挥课程自身的独特价值,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防止学生陷入技术依赖或泛技术泥潭的一种实践育人路径。学校要在面向学生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中选题,走进真实生活深度探究真实性学习特征,构建数字时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形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又不被技术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