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平
刘嘉怡是一名入职青田县章旦中学教育集团仅两年的新教师。短短两年时间,她就实现了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蝶变,并在县级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这一切得益于该校面向新教师推进的聚“焦”式成长研修评价改革。这场评价改革让新教师成长的每一个小目标都清晰可见,促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章旦中学校长夏志平介绍,聚“焦”式成长研修评价改革早在2011年就开始萌发,至今已持续推行了14年。彼时,在时任校长王剑锋的带领下,该校研制出了以过“十关”晋级考核为核心内容的教师研修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谈及推行这项制度的初衷,夏志平感慨:“教师流动频繁是地处山区的乡村学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还要保证教学质量‘不掉线’,学校寄希望于新教师的成长。”
过“十关”晋级考核评价让章旦中学一批又一批新教师步入成长“快车道”。章旦中学先后为青田县内外输送了267名骨干教师和10多名校长。该校教务处主任吴朝余回忆,2015年是他入职的第一年,那时他铆足劲头,仅用3个学期就完成了所有的考核任务。和他同批入职的有32人,“个个表现出色,目前还在本校的5名教师都已成长为集团内的学科骨干”。
该校将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两年以内的教师作为评价对象,周期为两年。所谓“十关”,指的是聚焦新教师迅速站稳讲台的10项指标。“十关”的前4项分别是课堂秩序、教师指令、关注学生、课堂评价,主要着眼于锤炼新教师的组织教学基本功,也就是说,考查他们能否娴熟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后6项分别为重点难点、问题设计、巩固落实、辅助教学、板书设计、语言表达,学校会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实际,设计相应的过关要求。
两年前,刘嘉怡入职后,学校为她和其他新教师分别配备师傅作为首任评价员,师傅需在两年内全程陪伴他们成长。与此同时,由校长担任组长,学校中层干部、相关学科的教研组组长及骨干教师担任组员的考核小组,为新教师严把“十关”。对于过“十关”,刘嘉怡最大的感受是“有了方向感”。“这10个关卡,每一项都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要求和标准,只要逐一去做、达到标准,就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按照要求,每项考核的时长为两周,新教师在钉钉平台上自行申报后,师傅会重点针对该项考核任务对徒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平时只要有空,我俩就会分头去听对方上的课,师傅会及时答疑解惑,帮助自己尽快通过考核。”刘嘉怡说,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给学生上试卷分析课,逐题讲解效果不佳,在师傅的提点下,自己认识到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题型,设计成“一题一课”,让学生举一反三。后来,她还把这堂课打磨成为一堂公开课。
在一关一关“升级打怪”的过程中,钉钉平台上清晰地记录下了刘嘉怡的过关历程,让她的成长之路有迹可循。刘嘉怡说,每当遇到教学上的难题,她还会去翻看考核组成员的评语及建议,反思自己的某一项教学基本功是否夯实。
数学教师徐望入职仅一年半,第三个学期进行到一半时,他已顺利完成前8关的考核。前不久,他信心满满地在钉钉平台上提交了第9关的过关申请。考核小组的成员通过钉钉平台进行审批操作,并在考核当天严格按照过“十关”的量化条例对他进行评价。
在徐望看来,这项评价制度除了让自己学会自我加压,在实际操作上并不会给他带来太多额外的负担。在钉钉平台提交申请之后,他可以照常备课、上课,考核组成员会在两周内选择合适的时机集中听评课,评价他过关与否,并针对他的教学亮点、短板提出切中肯綮的意见。“我只需要在师傅的带领下,对相关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和细心打磨,过关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对于考核小组成员来说,平时在上课之余,需要负责新教师的评价考核。他们有时是师傅,有时又是考核人员。为确保考核的客观性,当考核小组在进行考核时,考核对象的师傅需要回避。“培养新教师,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工作。”夏志平说,在该校,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教师们早已达成默契,“能进考核小组的教师,没人会把考核工作当成负担,而是看作一项荣誉”。
“乡村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使得新教师培养成了青田县教师队伍梯度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章旦中学的‘先行一步’,让我们看到了有效的评价制度在助推新教师成长上的作用。”青田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2020年,青田县教育局出台政策,加大新教师培养力度,优化新教师评价。章旦中学的成熟经验随之在县域范围内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