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丽红
一开学,绍兴市越州中学的“教研浓度”就直线上升:正高级教师吴文中、车月芬继续引领化学实验教学新范式的研究与实践;正高级教师屠丰庆带着年轻教师开展“三新”背景下优课设计的案例研究;还有一批班主任也开始了抱团学习,以期提升育人能力……
“过去我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正高级教师,这一切完全依靠学校浓厚的传帮带氛围,是同事推动了我的成长。”车月芬说。近些年,越州中学通过建构校域教师学习社群的方式,以价值认同和情感连接增强教师之间传帮带的效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加速器”。在此背景下,3名教师先后通过正高级教师评审,这对一所普通高中而言实属难得。
学习社群破除“单打独斗”
“我校在建校之初,就形成了教师之间传帮带的浓厚氛围。”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吴文中说。越州中学建于2002年,作为第一批被引进的优秀教师,吴文中、屠丰庆等元老级教师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他们都认为,价值观和情感上的“相荡而生涟漪”最能激发教师的成长,而为教师打造好能相互激荡的场域则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各行政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教师学习成长机制——校域教师学习社群。
学习社群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学科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指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的学习团队;二是跨学科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由共同关注某一个议题的教师组成的不同主题的专业学习社群,如班主任学习社群;三是跨界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主要是指由本校教师领衔或者参与的,打破校区、地区等界限的学习社群。这些学习社群大多没有固定的人员和活动场所,而是自主、自由的灵活组织,目的是让教师真正在价值观和情感的主导下走到一起。
在行政层面,学校并不着重于发动成立一个个教师学习社群,而是建立起集体学习、定期讨论、相互观摩的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为教师学习社群的形成搭建平台,并提供各种资源支持。比如,为了服务学科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学校已成功举办了4届“卓真”教科节,通过同课异构、解题竞赛、专家引领等方式,着重考虑年轻教师在研修前、中、后各阶段的需求,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还有“雏鹰工程”“春雨工程”“胜蓝工程”“卓越工程”“领雁工程”等一系列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项目,推动教师抱团学习,共同成长。
享受“抱团成长”的幸福感
“进入越州中学任教以来,我特别享受在学校食堂用餐的时间,因为我的一些困惑和畏难能在温馨的拉家常中得到化解。”教师袁赛敏说。去年,她参加了绍兴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有参赛经验的叶伟厅等教师组成了学习社群,毫无保留地向她传授各种经验和知识,并提供各种备赛支持。这让袁赛敏很是感动:“比赛的磨炼,让我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绍兴市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沈海全特别感谢教师学习社群对自己成长的支持。他说:“屠丰庆老师一直在帮我把握方向,同时给我创造历练的机会。每当我接到课例展示等任务时,都是我们整个数学团队一起研磨,有人负责课件,有人负责教学设计,有人负责文本推敲,等等。”
在学科建设中,吴文中领衔的化学团队是最具代表性的团队,学科教学质量好,教研成果多。其中,由吴文中主持、车月芬参与的课题《基于学科理解的实验探究新范式——“说理·建模·创新”理念下的教学实践》,还获评教育部2023年化学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我们整个化学团队一共18个人,目前只有5名年轻教师不是高级教师,其余都是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吴文中说,“这让我很有自豪感和幸福感,‘独行快,众行远’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该校有专任教师244人,平均年龄41.5岁,其中40周岁以下教师占比达43%。学习社群实现了“带动一门学科、引领一个团队、辐射一个区域、产生一批成果”的良好效应,带领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