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钗勤
临近新学期开学,诸暨市马剑镇中心小学家长徐莺莺发现,儿子倪嘉聪有些不一样:以往这个时候,他总是焦头烂额地赶作业;然而今年,他过得格外从容,放下书本和笔,悠哉悠哉地与竹篾和油纸打起了交道,“这盏转花灯就是我的作业”。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指导学校严格控制寒假书面作业总量,鼓励布置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寒假期间坚持规律作息、锻炼健康体魄、培养广泛兴趣、参加社会实践、分担家务劳动。在这项政策的持续影响下,这个寒假,越来越多具有特色和趣味的作业出现在浙江中小学生的作业单中,为他们的寒假生活增添乐趣。
加点年味
2024年12月,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今年,不少教师在寒假作业中融入了浓厚的年味,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剑镇中心小学教师边陈璐就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运用劳动拓展课上学过的知识制作一些具有年味的新春装饰。倪嘉聪不满足于制作简单的新春挂件和摆件,主动给自己增加了难度。他和同学徐忆菲一起制作了一盏流光溢彩、迎风转动的转花灯。“在课上听老师说,转花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特别感兴趣。虽然制作过程非常费神,但完成后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倪嘉聪兴奋地说。
“将年俗文化融入寒假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政教处副主任朱彬塬为学生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充满年味的实践作业,包括除尘、写春联、贴福字、剪窗花、做年夜饭等。其中,朱彬塬最为满意的设计就是做年夜饭这一项。每学期,学生们都会在拓展课上学会3道菜,朱彬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家庭年夜饭的烹制,向家长展示自己掌握的厨艺,并记录从备料到成品的整个烹饪流程,以及与家人共享这一温馨时刻的感受。
高二学生吕荣佐平时住校,与家人相处的机会并不多。除夕当天,他与奶奶搭档,为全家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平时不太做饭,没想到要做出一桌菜真不容易,我对自己做的红烧鸡翅特别满意。”他的母亲池叶群表示,平时自己在厨房忙惯了,坐在桌前等儿子端上菜肴还是第一次,“虽然儿子做的菜在味道上还有提升空间,但是吃着心里感到无比温暖”。吕荣佐感慨道:“看到家人围坐一桌,一边谈笑一边吃年夜饭,心里特别温暖,一下子懂得了‘团圆’两个字对于中国人的分量。”
无独有偶,在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陈铎朵也借着完成寒假实践作业的机会,在年夜饭的餐桌上一展身手。她设计制作了一道童趣与创意兼具的菜品“灵蛇吐珠”:虾球化身为灵珠,胡萝卜被刻成铜钱,而用饭粒捏成的灵蛇则环抱着灵珠与铜钱,俏皮地吐着信子。这道寄托着对新年美好祝愿的菜品,赢得了家人的一致好评。
加点趣味
“今年寒假作业中的动手实践内容明显增多了!”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奕豪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就连数学作业都变成了实践任务。”今年寒假,湘湖小学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压岁钱为主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精心设计了“跟着压岁钱去‘旅行’”“小小采购员”“小小理财师”等特色作业。数学教师李君介绍,这些作业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货币的换算和使用,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其中,“小小理财师”这项作业要求学生合理规划压岁钱的使用,用扇形统计图记录每一笔开销,同时还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银行,了解各类理财产品,并将一部分压岁钱存入银行,计算预期收益。王奕豪收到压岁钱后,兴致勃勃地拉着母亲前往银行。经过一番仔细的计算和权衡,王奕豪最终决定将压岁钱的80%用于定期存款,20%用于购买国债。“这样既能保证相对稳定的收益,又能实现收益最大化。”他满意地说道。
四年级学生吴蔓笛则借着完成“小小采购员”作业的机会,从父母手中接过了买年货的“大权”。“买什么都由我说了算,让我很有成就感。”在考虑家庭需求并经过一番细致的比价后,吴蔓笛完成了购买任务。家长刘畅赞不绝口:“这种作业太有意义了,让孩子不读‘死’书,而是通过实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点成长味
在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今年的寒假作业不仅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心灵的成长。其中一项作业尤为特别:为那些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人送去温暖,例如守护安全的民警、交警,以及奋战在一线的消防员和医护人员等。鼓励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小礼物或写一封感谢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与祝福。
教师万丽菲在谈到布置这项作业的初衷时表示:“成长不只是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关心他人。寒假作业不仅要关注智育,还要注重德育。”她强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关心身边的家人和同学,还应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群体,关心那些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这样的体验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而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的学生们则为一项别开生面的寒假作业兴奋不已。新学期,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为此,学校特别邀请学生在寒假期间化身游戏设计师,运用各学科知识,开发富有创意的课间小游戏。开学后,学校将从这些创意中精选出合适的游戏,纳入课间活动。这意味着,课间活动的内容可以由学生们自己决定,他们不仅要设计游戏,还要亲自试玩,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游戏规则。如何充分利用这15分钟?如何在游戏中平衡趣味性与体能训练、智力开发的效果?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们一边尝试解决这些“幸福的烦恼”,一边畅想着新学期里学校的新变化。
杭州市萧山区红山农场学校五年级学生伍芷睿则选择用手中的水彩笔,一笔一画地描绘出自己对新学期的期待。学校将在春季举办风筝节,因此学生们在寒假期间收到了一项任务:为风筝节绘制一个风筝。伍芷睿在风筝上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近处是开满鲜花的田野,一个女孩牵着风筝在田野中奔跑,风筝高高飞起。她解释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新学期的开始。我希望自己能像风筝一样,努力往上飞,学到更多东西,实现自己的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