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月3日 星期
班班有球队 年年办赛事
温州:让更多孩子驰骋绿茵

图为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学生在踢球。(学校供图)

□本报记者 邹红宇

跑位、传球、盘带、射门……日前,在苍南县藻溪镇小学的绿茵场上,一群足球小将正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地训练着,赢得围观学生的阵阵喝彩。“我喜欢踢球,虽然现在还小,但是未来我要为中国队拿奖杯!”二年级女生林迪身穿红色队服,言语中毫不掩饰自己对足球的热爱。

走进温州各中小学校,这样生动的校园足球场景随处可见。近年来,温州大力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不断完善足球教育体系、普及校园足球运动、畅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努力营造“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球队,年年办赛事”的校园足球氛围,在夯实足球人才根基的同时,铺展出一条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路径。

厚植校园足球文化基因

踩球、拨球、拉球……正值大课间活动时间,温州市第三中学的学生们一人拿着一个足球,排着整齐的队伍,循着音乐节拍,与足球亲密互动。足球操是该校足球教学的特色项目,它让学生的球技日渐“炫酷”。据悉,学校不仅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将足球项目融入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还组建了男女足球社团及校队,积极开展训练,并于每学年举办校园足球联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足球运动。

发展校园足球,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足球运动,不断扩大校园足球的普及面。对此,温州创新体制机制,开始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从2011年起,每年定期举办校园足球联赛,已形成“校—县—市”三级校园足球联赛体系;从2018年起,将足球运球绕杆纳入体育中考选考项目;2024年,青少年校园足球更是被纳入温州“小切口、大撬动”改革项目,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温州逐步建立起从“激发兴趣”到“培养特长”再到“专业发展”的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绿茵场上汲取力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足球教育课程矩阵,将足球文化融入校园;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构建“快乐足球”课程体系,让更多学生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温州市洞头区灵南小学以课程普及足球技能,实现“人人会踢足球”的目标……此外,足球绘画、足球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校园足球氛围的营造锦上添花,让足球成为温州学子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截至目前,温州已累计创成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197所,数量位居全省第二;省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280所,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两类特色学校基本达到有场地、有运动队、有师资、有课程、有足球特色品牌的“五有”标准。此外,温州全市还有39所中小学被省教育厅列为省校园足球基地学校。

畅通足球苗子升学通道

冬日的午后,在苍南中学的球场上,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少女身姿矫健,时而冲刺,时而急停,时而敏捷转身。她叫潘维韦,是该校高三(19)班学生,也是校足球队成员。她与同伴一起达成了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女子高中组14连冠、省校园足球联赛女子高中组前4名的目标,打入了省青少年足球联赛女子高中组决赛,获得了亚军。

潘维韦的足球之路始于藻溪镇小学。“我记得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上,教练觉得我爱蹦爱跳的,于是让我参加校足球队的试训。试训后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加入了校队。”没想到这一踢,就是10年。当年那个活泼的小女孩,凭借足球特长进入苍南县灵溪镇第二中学、苍南中学,并获得了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如今,潘维韦正在准备体育单考单招和高水平大学体育特招,她希望在足球这条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到了初中,迫于学业压力,学生无法兼顾训练和学习,很多足球小将无奈离开绿茵场,这就是所谓的‘12岁退役’现象。”苍南中学女足教练李响坦言,鉴于职业赛道的强竞争性与职业路径的不确定性,许多家长在为孩子规划未来时尤为谨慎,因此,很多小球员升入中学后,就渐渐退出了高强度的足球训练,选择“挂靴”。

如何破解“12岁退役”难题,让喜欢踢球的学生能够在校园里坚持踢下去?2023年5月24日,温州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组成对口升学单位,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断档问题。

为此,温州鼓励和支持省级以上足球特色学校在全市范围内招收足球运动拔尖学生,同时义务教育阶段被列入省校园足球基地学校的学校可面向区域内学校招收足球苗子。高中学校足球特长生招生明确“招生计划数单列”,近几年全市普通高中平均每年招收足球特长生约130人。其中,苍南实施小升初、初升高的足球苗子招生政策,并探索全县“若干幼儿园+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足球后备人才成长模式,打通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足球特长生升学通道。2024年以来,全县4所初中段基地学校招收足球苗子35人,高中段招收足球特长生18人。畅通的升学渠道让更多像潘维韦一样的足球苗子能够在校园里恣意逐梦绿茵。

提升校园足球发展保障水平

“没人踢球”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哪踢球”“谁来指导”的问题接踵而至。在温州,教育局、体育局、学校多方上阵,共同提升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师资等发展保障水平。

在藻溪镇小学的足球文化墙上,有一张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得知摘得省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小学女子甲组一等奖的消息后,女足队的8个女孩在绿茵场上高高跃起,背后的彩虹见证了她们的无限喜悦和激动。其中,身穿8号球服的女孩,正是该校2024年入职的女足教练宋小影。在大学也是校足球队主力的宋小影,接过母校校长抛来的橄榄枝,回校任教。她希望传承足球精神,接力打造一支冠军队伍。

“学校充分挖掘教师资源,由体育教师担任主教练、外聘教练担任助教,还曾引进塞尔维亚籍教练加入教练团队,在师资上保障学校足球教学的有效开展。”校长陈德祥表示,本学期学校又外聘了3名专业足球教练。他介绍,由于喜爱足球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准备在原有标准五人制笼式足球场、梦想足球场的基础上,再新建一个开放式足球场,让学生们的童年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绿茵记忆。

为了提升校园足球教学水平,温州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引进足球专业优秀毕业生和高水平运动员担任教练;另一方面,依托市体育局、市足球协会等开展校园足球裁判员培训,依托温州足球学院(设在温州大学)举办足球教师素养提升培训班,定期选派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足球素养培训班。这些热爱足球的教练和学生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风雨无阻地努力。宋小影就表示,不管是暴雨、高温,还是大风、冰雪天气,日常训练从来没有停过,“因为足球,学生们拥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锻炼了意志力,提升了团队精神”。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温州将进一步深化校园足球试点改革,组建中小学校园足球专家库,培养校园足球苗子,推进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等工作,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高质量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与推广力度的加大,未来的温州定将成为更多青少年实现绿茵梦想的热土。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