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早上8:00刚过,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景腾社区的紫樾园就陆续迎来一波“萌娃”。家住周边紫樾府等小区的家长赶在上班前送孩子入托,从出家门到入园门甚至还不用15分钟。
孩子入托接送的时间基本与父母上下班时间重合,有需要时还能申请半日托管、临时托管,以及暑托、晚托、探园等服务。近两年来,仓前街道携手杭州师范大学,将托育园办进社区里,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
幼有所育——
上连高校,下沉社区
地处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地带,雄踞杭州未来科技城和云城重点建设区域,仓前街道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来此安居乐业。据统计,35岁以下的新杭州人占仓前街道常住人口的70%以上,从业人口平均年龄为32岁,与育龄人口高度吻合。
“新建小区多、年轻人多、新生儿多,但普惠性托班的布点数和托位数明显不足。”仓前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教卫线的吕敏告诉记者,新手父母急着回归职场,致使辖区内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大增,托育难题日益浮出水面。
可事关孩子,信任的建立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光靠人财物的投入就能解决的。既要育得科学、育得专业,也要托得安心、托得放心,仓前街道决定同时向托位不足“没得托”、成本过高“托不起”、信任不足“不敢托”下刀。
动真格的底气来自同处仓前街道的杭师大。作为一所拥有教育学、护理学、脑科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杭师大除了有强大的专业背景和科研力量,还有丰富的医教资源和托育经验,开展婴幼儿托育服务交叉学科的教科研工作由来已久。杭师大幼儿园开办托班的经历甚至可以追溯到1982年。
竟然“守着金山找金子”!仓前街道主动向杭师大递出橄榄枝,谋求托育合作。“这可不是找学校背书这么简单,高校进社区办托育,要办就要办成样板。”杭师大继续教育与合作办学管理处处长叶哲铭表态。
于是,仓前街道出场地、出设备,杭师大出管理、出专业,双方一拍即合。2023年10月,定位优质、普惠的杭师大托育园紫樾园区正式开园,成为仓前街道首个社区嵌入式托育园。
“我们从装修设计环节就开始参与紫樾园的筹建。”作为杭师大婴幼儿发展与托育研究中心专家,杭师大幼儿园园长邵丽美如今也兼任托育园园长。她说,小到紫樾园每一块瓷砖的颜色,大到每一件家具的摆放,都是她们亲自设计挑选的。
教学空间去区域化,所有玩具、教具都摆放在孩子们肉眼可见、触手可及之处;教学用品去标准化,还原物品本来的样子和尽可能多的形态,务求真材实料;倡导“生活、自然、友好”理念,基于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五感六觉打造“生活感官+”托育课程……杭师大带着成熟的托育经验走进社区,高标准打造出孩子们在社区的“第二个家”。
幼有善育——
追随儿童,自然友好
暖暖的阳光下,两个小女孩相对而坐,一人拿着树枝,一人慢慢绕线。她们全程不讲一句话,而是用眼神和笑声来交流。没过多久,她们交换了手中的工具,尝试对方的动作。“老师没有教过她们怎么合作、调换,可是她们配合得非常默契,这是环境和工具‘教会’她们的。”邵丽美欣慰地说。
坚信好的环境能刺激幼儿主动去学习,好的教师要做儿童的追随者,多观察、多支持,少管控、少要求。在邵丽美的鼓励下,托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大堆弹力棉絮“变身”雪花,舀起小石头充当水流,各式感光瓶里被填充进不同颜色、材质、味道、声音的物品,大小各异的鹅卵石也在画满不同圆形的卡纸上找到了自己的“家”……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锻炼了肢体大动作,也慢慢认识了形状、颜色、大小,初步拥有了排列概念。这是杭师大幼儿园在托班推出的“五感六觉的一百种惊奇”课程,如今也被复制到紫樾园。
“看似是孩子们在毫无章法地玩,其实是我们打造的‘生活感官+’托育课程。”在邵丽美看来,0~3岁的托育课程不是幼儿园课程的简单下移,从课程环境的设置到游戏课程的安排,都是截然不同的两套系统。对于托育课程,她认为,要创设家庭般温暖、安全的氛围,打造有趣、动态、有探究性的环境,创设游戏活动,强化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强烈兴趣。
短短两个月,第一批入托紫樾园的孩子就平稳度过了分离焦虑,开始享受在托大班的生活。“孩子每天的状态都很松弛,不只是胆子变大了,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好奇。”90后宝妈李女士对托班很满意,一开始还会请假在园区外观望,现在已经完全“放手”了,而且托育费用也没什么压力。
离家近、质量好、信得过、价格低,家长们口口相传,紫樾园在社区居民中的口碑越来越好。“其实我们就办在社区居民的眼皮底下。”邵丽美说,杭师大幼儿园有50米生活圈、200米步行圈和1000米探索圈,但紫樾园只有300多平方米,内部没有这么大的空间,他们就把园区半径向社区延伸,让社区的草坪、花园、喷泉等成为孩子们的探索天地。
2024年2月,杭师大托育园仓溢园区如期开园,为仓前街道朱庙社区的婴幼儿家庭解决了托育烦恼。杭师大社区嵌入式托育园也从“树样板”走向“广复制”的新阶段。
幼有研育——
教授“带娃”,乳儿进班
“有个孩子老是用手抓额头,想请教您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微信上,托育园园区主任吴夏英向杭师大护理学院海归博士朱珠发去咨询信息。很快,几段长语音发了过来,指导她从皮肤炎症、排汗降温、食物过敏等维度排查原因。吴夏英随即“遵医嘱”处理,并把语音转文字后截图发给家长,提醒注意。
背靠杭师大,托育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都可以寻求对应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答疑解惑。叶哲铭告诉记者,受惠的不只是婴幼儿和家长,托育园的教师们也因此站上更高的职业起点。
正式上岗前,他们集体在杭师大护理学院接受了专题培训;平时,他们能共享杭师大的优质高教资源,在护理学院学婴幼儿照护,在经亨颐教育学院学托幼一体,在脑科学研究中心学婴幼儿大脑发育,还能与杭师大幼儿园的教师们开展教科研活动;每逢杭师大开展线上线下高峰论坛、专家讲座等,他们也能挤时间学习参与……
“除了面向托育园的老师们开放,更重要的是我们内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归集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叶哲铭介绍说,早在2022年11月,杭师大就成立了0~3岁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和0~3岁儿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并在后者的基础上拓展出杭师大—余杭区0~3岁儿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三大中心的成立使杭师大服务社区托育的力量,得以在体制上实现整合,有了专业保障和组织保障。
三大中心集结了杭师大各学院专家学者和优秀托育教师,不仅形成了多学科高度交叉、理论实践紧密交融、数字赋能传统托育的良好生态,也为后来紫樾园启动小月龄段养育项目“乳儿班”奠定了专业基础。为响应《杭州市推进2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方案》的号召,2024年10月,紫樾园“乳儿班”正式开课。
“我们来锻炼一下小手,再踢踢小腿……”看着晚晚从7个月大的“毛毛头”一点点长到快10个月大,“乳儿班”教师周梦妮感触良多,“我就这么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每天记录晚晚睡眠、进食、排便、运动、情绪等情况,周梦妮给她写下的照护日志已经攒了厚厚一沓。
毕业于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年仅21岁的周梦妮此前并没有照护婴幼儿的经历,更别说不足12个月龄的“毛毛头”了。邵丽美却很看好她,“虽然没有经验,但她会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年轻人学习能力特别强,只要培训指导到位,他们的成长是很快的”。为了培养好这支年轻的托育队伍,邵丽美每周多次到园区指导教学,帮助他们科学制定“一日操作规程”。
原来,“乳儿班”的小月龄宝宝入园时间、成长周期、排敏情况、个性喜好等都不相同,他们要根据每个宝宝的不同发展情况制定个性化照护方式,以及一系列成长支持计划。“这些计划涵盖了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认知、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等多个维度。”邵丽美说,托育园的保育人员也都接受了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内容涉及食品安全知识、婴幼儿营养与科学喂养、回应性照护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