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展画
这些年来,时常会感受到杭州职业教育的“冲撞力”,不只是因为风生水起,更因为独树一帜。
风生水起是可视的,但独树一帜只是感受,一种心灵撞击的回声。我也常常会不自主地思索:何以风生水起?近日看到杭州市第七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榜单,似乎有所启悟。
本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共评出10项特等奖、25项一等奖和31项二等奖。单看获奖成果的标题,就感到琳琅满目、新意迭出。诸如,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的《赛会引擎·平台驱动·机制重塑:国际化文旅匠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显示了“地方资源—平台打造—机制创新”这样一种新的办学逻辑。杭州正在打造国际“赛”“会”之城,可以说遍地“黄金”,职业学校要“破墙寻宝”,不能守着“金山”去“要饭”,不能只盯着“所有”而罔顾“所用”。获得一等奖的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我去过,为该校探索“全科教育”新课堂模式而吸引,如此先进的理念和大胆的举措落户一所城郊接合部的农村职高,令人起敬,更重要的是十数年矢志改革而不渝,独树“无边界课堂”一帜,终成正果。当然,类似的改革主题还有许多,像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企业流动工坊”、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的“上学走秀”、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的“迷你赛道”,凡此种种,我想,抑或这种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水起”的活水源头。
如果说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发动机”,那么,敏锐则是“方向盘”。“创新+敏锐”构成了新时代职业学校奋勇向前的新航标。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字头在职业教育版图中渐渐隐退,但我在10项特等奖中惊喜地发现居然有2项成果“涉农”——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的《县域职校培养高素质乡村旅游人才的创新实践》和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的《为乡·融乡·志乡:县域中职“数智村匠”的创新培养》,而获一等奖的杭州市良渚职业高级中学更是以《认养一个村:基于千年农耕文化培育“乡村运营师”的实践》的振聋发聩,示人以全新的职业教育内涵。这是先行者发出的信号,是充满希望的田野。这些职业学校的掌门人以浓浓的家国情怀响应国策,更以逆水行舟般的决然开拓新疆场。他们也许谈不上“雄才”,但绝对是“大略”,成就的是学校别样的精彩。
杭州职业教育风生水起的“密码”,应该就是职教人的“创新+敏锐”。这一“帜”虽不是特有的,但他们的确很走心,的确不断地在建设新内涵、开拓新领域,的确每每在奔腾不息的时代大潮中寻找使命的“落点”——如此才会有风生水起的激荡与灿烂。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值“就业导向”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轨之际,挑战与机遇并存,克难与攻坚齐驱,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必将此起彼伏。改革创新,无疑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而审时度势、独辟蹊径的抉择则会让我们坚定地走向诗与远方。
(作者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