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作为案例评审交流专家,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郑曙光近日受邀参加宁波法院2024年度审判理论与实践交流会。会上公布了70多篇优秀案例,涉及商事合同纠纷、股东资格失权、股权转让、不正当竞争等经济法、商法领域。这些鲜活真实的案例将陆续被郑曙光带入课堂。
在学生眼中,郑曙光就是一本“活法典”,大量法条、案件、卷宗、合同格式等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课堂“说法”信手拈来;在市场监管部门看来,郑曙光更像一台“扫描仪”,经他之手审查的格式合同,存在的问题都会被“揪出”并反馈修改意见。因在学界和业界都享有声望,郑曙光被评为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并赴北京接受表彰。
严谨治学,吃深讲透经济法
本科时读的是经济学专业,却把毕业论文的主题瞄向经济法,郑曙光能成功跨系、跨学科选题,离不开母校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前身)的帮助。当时杭大经济系没有经济法学教师,系里特意聘请法律系教师担任其论文指导教师。母校教给他宽厚的立业基础及做人的哲理,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成长与发展。后来考研时选择法律专业深造,他成为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最早涉及经济法、商法领域的一批法律人。凭着一腔热爱,他每天早上5:00就起床学习,既没丢掉经济学老本行,也啃下了法学这块硬骨头。“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复苏势头正猛,急需大量懂经济法的人才。”他说,经济学专业背景不仅让他将经济法学得扎实,也能把课讲得生动。
课越讲越有名气,1996年,郑曙光调往宁大法学院任教。不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的反馈竟然是“上郑老师的课,我们很辛苦”。追问之下发现,这是因为郑曙光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备课时提前吃透教材内容及其背后的法律精神、法条支撑,上课时还会适时穿插新近发生的真实案例。“选郑老师的课需留神,稍有滞后就会因人数爆满选不上。”“讲的都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上课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逃课更是不敢想,缺课一次就有可能跟不上了。”学生们纷纷表示。
教好一门课程,做教师的要有“源头活水”。郑曙光不仅深入研究最前沿的专业问题,努力吃到“头口水”,还会在讲解每一个法律概念、法律行为、制度体系时融入研究成果、实务案例和自己的理解,把最新鲜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不能让学生做知识的‘二传手’,要留更多的课堂时间供学生思考。”于是,他在设计课堂提问上下功夫,常常用几个问题就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校园叮呤车(校园巴士)是谁在经营?这种经营是民事行为还是商事行为?需不需要进行工商登记?若发生法律后果,学校需不需要承担责任?……”看似不经意的发问,背后却是郑曙光选择案例时的深思熟虑。既要发生在学生身边,又要能串起多个法律知识点、解决多个法律问题,这样的案例才会被他选入课堂。
优选的前提是数量足够多。郑曙光积累了大量实务案例,不仅因为他兼职的多个社会身份让他得以深入经济法、民商法一线,还因为他持之以恒地每天早起做学问,时刻关注并深入研究行业最前沿的问题。他从大学时就养成的早起习惯,使得每天起床后至上班前这两个多小时成为一段不被打扰的、高效的学习时光。他会将前一天看到的好文章、新案例、行业新资讯等编进教案,也会伏案撰写教学案例和学术论著,产出了很多学术成果。经他之手,一个个案例被设计成“一案说到底”的案例教学方案。近5年来,他编写的教学案例年年获得省级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认定。
深耕实务,探索“大实践观”教学
“一位学人,凭借娴熟的专业水准与公正的专业立场,勇于向不公平的格式条款开刀,赢得合同监管部门的信任,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2019年,郑曙光被评选为“全国十佳消费维权人物”。正如颁奖词里所写的那样,他连续15年协助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格式合同审查,经手提出修改意见逾1万条。
消费预付卡充值后商家跑路,消费者的权益怎么保护?提货券上写“逾期作废”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房屋买卖纠纷中支付违约金后,还能没收定金吗?……这些问题被搬上课堂,任由学生各抒己见、论辩争锋。最后,郑曙光会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和法院裁判类案,对学生们的观点给出分析性意见。当经典案例多到课堂上容纳不了时,他也会做成文本供学生课外自学。
坚信“法律是拿来用的”,经济法、商法都是实务性很强的学科。郑曙光积极探索“大实践观”教学,将自身作为连接学界与业界、学科与行业、学业与就业的桥梁。他分批带领不同学生参与合同审查、将他代理过的案件经脱密处理后交由学生复盘办理。“学生们会就此在课堂上‘情景再现’,一方主张、一方抗辩,还有学生充当第三方作评判,情法理交融,好不热闹。”郑曙光说。
“非诉讼法律行为演练”作为实践性课程,在宁大法学专业已开设20年。早在20年前,郑曙光就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学的课程基本上是从实体法到程序法,着重于怎么打官司,怎么在法庭中解决纠纷。然而,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进入公检法部门,而是进入了法律事务部门或公司法务部门。“纯粹讲授诉讼是不够的。”于是,他在国内首创“非诉讼法律行为演练教学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非诉讼的方式解决法律争端问题,以及如何承接商法、经济法领域的非诉项目。
法律谈判、公司并购项目洽谈、合同纠纷处理等一系列法务“小品”不时在非诉讼法律行为演练教室里上演。学生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模拟演练,将不同的法律知识点串联起来,更有助于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把握和融会贯通。“郑老师,您的课帮我打通了知识理解与运用的‘任督二脉’,我将以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多考几分来报答您。”学生的一席话是对他教学方法创新的肯定。在他看来,多考几分是学生对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自信。“前几年,社会人士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仅有20%左右,但我们的学生通过率在70%上下。”他自豪地说。
走心育人,言传身教当好领路人
临近年底,储江南又开始策划同门聚会。“我们同门的师兄弟姐妹每年都会跟郑老师聚会,向郑老师汇报这一年的工作情况。”尽管已经毕业10多年了,但他和郑曙光之间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如今在宁波银行从事法务工作的储江南坦言,从选择专业方向到最终进入银行业工作,他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郑曙光的影响。
储江南告诉记者,宁波是一个外贸型港口城市,对经济法、民商法本就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再加上郑曙光平时会带着他们一起做课题、干实务,他早早地就接触到了这个行业最真实的工作场景。当时他参与审查的合同就是银行业的,这不仅让他更了解银行业合同规范,对他后来入职银行法务部也有很大帮助。
在郑曙光的言传身教下,储江南平时也格外勤勉,保持着每天早起看书学习的热情,抽控也会写一些法律实务论文。“作为法律人,一天都不能停止学习,机会总是留给努力奋进的人。”他常常回忆起老师挂在嘴边的话,并奉为圭臬。越钻研越容易遇到难题,每当有拿不准的问题时,他都会第一时间向郑曙光请教。
在郑曙光看来,讲课并不难,难的是用心从教。为此,他始终把学生装在心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养成。“郑老师上课很生动,一点也不枯燥。”“郑老师会因材施教,不用担心学不好。”“郑老师在经济法、商法领域造诣很深,但他本人一点架子也没有。”……一届届学生口口相传,郑曙光也连续10多年被宁大法学院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老师”。
研一学生周柠檬本科时有幸选中过郑曙光的经济法学课。“果然像学姐推介的那样,郑老师上课会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就像听故事一样。”她说,是郑曙光的课激发了她对商法的兴趣,继而走上了民商法研究之路。大四时得知成功保研本校,她早早地就找到郑曙光并表达了想要跟着他学习的愿望。
与本科教学阶段倡导以功能块链为特色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不同,针对研究生教学,郑曙光创设了“理(法理)—律(法律)—例(案例)融汇教学法”,组建“法科导师工作室”创新团队,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一的课程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多元、更深入的思维拓展。”周柠檬牢记着郑曙光的叮嘱,遇事多想一层、多质疑一点,努力多收获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