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郑远 曹可可
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前不久落幕。浙江代表团派出5支队伍参赛,最终有3支队伍挺进八强赛。此次比赛是对我省U18年龄段三大球人才的一次全面检阅。通过比赛,站在新起点,浙江如何正视成绩与不足,深化体教融合,落实“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理念,推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值得深思。
以大赛促成长
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的设立初衷,在于奥运体系下近年来中国三大球运动的“不进则退”。尽管各队成绩下滑主因不同,但“后备人才不能顶大梁”的尴尬却是共同现象,因此,采取以国内最为完善也最易于操作的竞赛体系来刺激振兴三大球。
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的成绩直接计入各省区市该周期全运会的成绩,更是刺激了各地全力投入对这项赛事的备战,也保证了比赛的质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5支参赛队伍对赛事的价值功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着重提到了比赛的锻炼作用。
八强赛阶段,浙江男足进入“死亡分组”,对阵之后在本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男足项目中夺冠的山东队。虽然不敌山东队,无缘四强,但是在比赛中浙江男足打出良好的技战术,展现了敢打敢拼的精神面貌。主教练王政直言,对于这批年轻的队员,锻炼展示的意义远大于比赛成绩。“年轻队员非常需要一个这样的舞台。这些处在上升期的队员需要展示自己,需要和全国各地的同年龄段球员进行对抗,在比赛中学习。”他认为,好的球员是在比赛磨炼中诞生的。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始终扎根青训一线的教练员,浙江男排主教练宫在峰乐见这样的青少年层面大型运动会,“任何体育项目,尤其是球类运动,只有不停有新鲜血液注入,才能发现更多优秀苗子,而且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健全保障机制
近年来,浙江一直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浙江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已达28万人。
从本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参赛队员的来源看,记者发现,我省三大球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趋势,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2010年出生的男排运动员孙博就读于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周一到周五,他都会在训练之外,抽出半天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
这种“市队校办”模式,成为体教融合背景下培养、输送青少年运动员的有效途径。在绍兴,排球运动员可在鲁迅小学、阳明中学等名校就读,学校为这些运动员量身定制了课程计划、训练方案等。目前,绍兴共有10个运动项目实行“市队校办”,约40所学校承担了市级竞技项目训练点任务。
“我们始终注意三方合力——体校、校园和社会力量共同发力。”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青少年参与体育训练后,可以自主规划是选择升学还是走专业道路。这其实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学生能学其所好、考其所长。”
以足球项目为例,2021年4月至2024年7月,杭州共有18所市队联办学校,上城区、西湖区、余杭区等作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和体教融合、市队联办的典型,在足球人才培养工作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据了解,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89所、省级足球特色学校729所,足球特色幼儿园683所,全国“满天星”训练营5个,省级高校学生足球俱乐部100个。
撬动振兴支点
杭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高中男子组决赛日前举行。作为杭州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校园足球赛事,今年共有近1600支队伍2.3万余名学生参与,赛事历时近9个月,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组别在内共进行了近5000场(次)比赛。
在国家层面利用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来刺激各地三大球项目发展的同时,我省也将相同的机制运用到了促进校园三大球运动发展上。以足球项目为例,我省已连续15年举办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每赛季省、市级组织的校园足球联赛场次超过3000场,参赛学校逾500所。篮球项目上,我省已连续17年举办中学生篮球联赛。在前不久落幕的全国中学生篮球锦标赛上,我省更是实现了高中男女篮包揽双冠的历史突破。
在扩大赛事体系力量的同时,我省也在持续赋能青少年三大球的未来——畅通高校升学通道。2024年,省内2所高校向教育部申报建设足球运动专业,探索培养专业化足球人才。
“家长都非常现实,他们让孩子进行体育训练,但不可能完全‘押专业道路’。在为期5~10年甚至更长的训练过程中,家长肯定希望孩子能兼顾并重。”一名基层篮球教练告诉记者,为孩子创造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机遇和通道,同时有文化教育和升学的保障,这可以大大减少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后影响升学的担忧,从而扩大参与的人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