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郑远)12月10日,浙江省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暨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座谈交流会在杭州召开。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春雷出席会议并致辞。
陈春雷指出,2014年以来我省承担高考综合改革首批试点任务,在教育部的悉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公平的内涵,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提供了浙江方案。他强调,下一步要坚定不移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悉,随着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结束,在我省率先启动实施的高考综合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
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在国家制度框架设计下,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率先实行基于高中学考合格的“7选3”选考制度,是全国唯一将技术学科纳入选考科目的省份;率先实行外语和选考科目2次考试机会,是全国唯一给予学生外语和选考科目2次考试机会的省份;率先探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全国综合评价招生覆盖范围最广的省份;率先实行“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从投档到院校推进至直接投档到专业。
10年来,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以“选择”为关键词。4种招生模式、35种选科组合、外语和选考科目2次考试机会、80个平行志愿,实现选课、选科、选考、选专业的全面贯通,有助于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
“公平”是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又一关键词。推动高考加分“瘦身”,逐步取消和规范体育类、学科竞赛类、少数民族类等加分项目,加分人数缩减了63.2%。山区海岛县考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录取增长率达56.5%。同时,我省逐步完善考试监管机制,推动阳光高考制度建设。
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在选才领域同样有所探索。不断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形成并逐步完善统一高考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单独考试招生、高职提前招生等多元选拔模式,让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更为顺畅。
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更注重各方协同。强化了学科基础,建立本专科专业选考指引,规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设置,促使高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了专业认同,专业平行志愿解决了考生被迫服从专业调剂的难题。
据了解,自2017年新高考首届高中毕业生开始录取以来,我省先后4次针对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开展第三方评估,面向高中教师、学生、家长,以及高校教师、学生5类群体累计发放62万余份有效调查问卷,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改革成效,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评价依据和参考。高校跟踪反馈,新高考改革后浙江生源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数理基础、英语水平、实践能力等比以往更加突出,总体表现优势凸显。
此外,会议还聚焦高考改革试点评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解读、人工智能与教育改革等主题,特邀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学习研讨。会议期间,还向我省教育考试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关专家颁发了纪念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