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通讯员 胡 婕
近日,由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举办的“科学+”推动育人方式转型论坛在杭州市文新小学举行。论坛中,有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有校长微论坛聚焦“科学教育,一校一品”主题,探讨基层学校科学教育的推进路径。记者在课堂观摩中发现了科学教育的一些新变化。
这几年,科学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科学+”推动育人方式转型表现在: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从分科教学向跨学科融合转型,从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型。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教学重点往往是科学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这导致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主动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谢小立与学生共同完成探究课,从估计钩码和玩偶的轻重到自制简易弹簧测力计测量,再到实际称量,让学生在动手中了解并制作测力计,培养工程思维。湖州市新风实验小教育集团教师蒋碧云则创设“开店情境”,教授六年级学生认识剪刀,通过竞标、开店、体验、评价等环节,运用项目化流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单纯的知识积累向能力提升的转变。
以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知识输出。如今,科学教育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方式变革。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宁波市北仑区新碶小学教师吴超以智能语音助手“小爱同学”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以设计迭代的开关为切入点,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桐乡市振西小学教师陆敏带领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体验探索,通过摸、画、听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中了解身体结构,学会观察和记录。杭州市学军小学教师郑淇为三年级学生设计玩具探索课,让学生在玩中记录,体悟物体运动,实现自然生长的学习。杭州市文新小学教师潘晓虹通过“抛球游戏”“铺黄豆”“地图贴钻”等层级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认识海洋与陆地到理解水资源匮乏现状,融入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这些课堂上,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数据,提出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以往的科学教育多以分科教学为主,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整合。如今科学教育正积极推动跨学科融合育人。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并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学生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课内外结合的育人方式,使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校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课外科学活动。比如,学生可以在科技节中展示自己制作的小科技小发明,还可以参加科普讲座、科技竞赛等各种活动。这些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让他们在实际操作和探索中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论坛中,杭州市文新小学校长傅盈介绍了该校携手近在咫尺的中国湿地博物馆,立足科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未来绿色公民”的养成路径:基于在地资源、基于儿童立场、基于新课程标准,通过“场馆、学法、课程”的科学教育三式连加法,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大力提升。还有,衢州市新星小学通过科技节项目激发学生科学梦想,绍兴市上虞区滨江小学的科学课程节创新地将国家课程活动化、校本化、项目化,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通过做海岛模型的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杭州市滨和小学通过双螺旋探究式学习,聚焦问题解决与要素整合。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来文认为,课堂教学要有新范式,通过结构化认知激活、活动化思维递进、多元化知识应用和机理化工程工具,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蒋永贵阐释了探究实践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希望教师要有推进科学教育的明确思路和方法。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喻伯军认为,探究实践在科学教学中有核心地位,强调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和科学精神。这些实践对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认为,要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立一个更有支持力、更加包容的育人环境,协同发力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生长环境,培养他们持久的科学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