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丽红
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职组资源环境与安全赛道(工程测量小组)争夺赛中,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组织的参赛团队夺得了金牌第一名。“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制变化大、要求高,但我们依然‘能打’。这得感谢我们的带队教师陶荣。”该校参赛学生王锦宇说。
学生口中的陶荣,今年只有26岁,但他在国内的工程测量领域已小有名气。陶荣曾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赛项金牌3枚,带学生6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该赛事的金牌。成绩的背后,是一颗追求卓越的匠心。
从金牌得主到金牌教练
2013年,进入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建筑施工专业学习的陶荣很快迷上了工程测量这门学科,他也因此被学校选中参加相关项目的竞赛培训。
工程测量被称为工程项目的“眼睛”,项目设计前需要通过它来对相关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缩绘成图纸;工程设计好后,需要通过它把设计图纸上的建筑物等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建设过程中及建设结束后,也需要通过它了解是否出现沉降等信息。
“工程测量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并不难学,难就难在保证精准度。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测量精准度就是工程的质量和生命。”陶荣说。
怎样提高精准度?只有在各种复杂的地形、不同的气候条件中反复练,才能测得精和算得准。因此,整个中职阶段,陶荣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把学习的主战场设在户外,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在苦练基本功,练成了“火眼金睛”和“神算子”。他能在规定半小时完成的测量任务中,测量和记录上千个数据,快速心算出200多个数据,并精准到小数点后的5位数。
2014年,他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工程测量赛项,获得了二等奖,但他不甘心于这个成绩。在升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后,他继续把工程测量作为自己的唯一爱好,全身心地投入。功夫不负有心人,读大二时他如愿拿下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二等水准”赛项的个人金牌和团体金牌,并创下了我省在此项目上的最好成绩。
毕业后,很多学校向陶荣抛来了橄榄枝,但他选择回母校从教。
“在理论学习中,陶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设定一个具体场景或驱动性问题,比如信号差的深山里该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我们借此了解了GPS测量、全站仪测量、无人机测量的优缺点,学会了在实际情况中如何灵活运用。在实际操作中,他也会针对操作的难点,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小方法。比如,针对我们在心算中对‘小减大’的迟钝,他自己设计了一张减法表,让我们背诵。”学生李瀚鹏说。
因为实操经验丰富,陶荣擅长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把工程测量的专业知识讲得有趣又好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这门课受到学生欢迎,培养的学生更受施工单位欢迎。绍兴地铁1号线建设期间,陶荣的学生正在进行社会实习,承担起了不少外围测量任务,得到地铁建设方的好评。
坚持做精一件事
2018年至今,陶荣带领学生拿下了6块全国技能大赛的金牌,只有2019年因为一个数据1毫米的误差与金牌失之交臂。这次丢金牌对陶荣触动很大,他带着学生重回赛场复盘,最后找到失误原因:比赛拉大了两个点位间的测量距离,参赛学生眼睛近视度数有变而不自知,导致测量点没有对准。
“这次经历告诉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将每一个看不到的细节做到位,是倔强而执着地坚持做精一件事情,而且永无止境。”陶荣说。从此,他愈加重视将严谨细致和精益求精融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地形的不规则、起伏性、复杂性是工程测量常见难点之一。为了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地形和区域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技术,陶荣尽可能把实践点设在户外。为了能盯住学生操作上的细节,学生练习时他紧紧跟着,在点位之间来回地跑,每天跑一个“半程马拉松”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温度、湿度、风力等会对测量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陶荣琢磨出了一些办法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困难。雨天,他给学生准备了适合雨天使用的数据记录板;高温天,他给学生准备了发带、冰袖以及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小毛巾等。“高温天,人体的热气和汗水可能会让眼镜和测量仪器的镜面变糊变湿,从而影响到测量的精准度。发带能防止头顶的汗水流下来,毛巾可以随时擦汗。”陶荣说。
工程测量是典型的户外工作,培养学生能吃苦、能坚持的精神很重要,陶荣也垂身示范。去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工程测量赛项首次采用了师生同赛的方式,他选择和学生同步参赛。为了避开早高峰,他常常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出城,让自己的测量技术在不同的测量环境中经受高标准的考验。但高负荷的运动让他腰部和腿部旧伤复发,以致无法正常行走。他一边接受针灸、推拿、正骨等理疗,一边坚持继续磨炼技能,最终以两个操作技能满分、总分遥遥领先的成绩取得教师赛金牌。
“身体的疼痛和精神的压力,确实会让我在某个瞬间产生退缩。但很快,我又会告诉自己,必须为学生做好榜样。”陶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