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倩
前不久,杭州市第七届职业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揭晓,共评选出特等奖10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31项。
“AI视域下的中职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迷你赛道:赋能智造工匠多通道成长的中职探索”“低空经济智能电气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基于‘数据工场’的数字技术工程师全链式培养”……从获奖名单中可以发现,“数字化”成为本届职教成果奖的热词。
据统计,获奖项目中共17项与数字化相关,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与上一届获奖成果中仅有3个数字化项目相比,本届职教成果奖的“数字化”含量大幅增长。对此,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宋小华表示:“这5年是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的5年,随着区域产业转型与迭代发展,杭州职教紧密对接新产业、新岗位、新技术,推动中职的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的数字化迭代与升级。”
近日,记者走进相关学校,探访杭州职教勇立数字潮头,以数字化赋能中职教育的转型之路——
主动出击,
数字经济引领全新专业建设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在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数字职业的数量达到新增职业总数的61%。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是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杭州中职学校加快专业的更新迭代,每年新增专业超过20个。比如,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近几年就新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还有服务低空经济的无人机操作与维护专业;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新增了大数据技术应用、移动应用技术与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
以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学校于2021年设立工业机器人专业,年年招生火爆。校长华红霞认为,这是学校对接区域产业特色“主动出击”的成果。“我省‘十三五’提出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十四五’提出打造‘未来工厂’。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华红霞说,学校所在的杭州市萧山区,当下正经历着由传统制造到智能智造的产业升级。为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匹配,学校与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战略合作,对专业建设进行全篇布局规划和全方位教学改革。其中,机器人专业与区域内的省级特色小镇——机器人小镇深度合作,形成了包括工业机器人本体装配、产品销售、技术支持及服务、系统工艺设计、系统安装与调试、系统维护等贯穿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的课程体系。
“德意海外灶的分拣系统分为运输、检测、分拣、码垛四个工作流程,全部由工业机器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自动化设备完成,这些工作流程需要用到哪些指令,如何调试这些指令?”在德意电器智能工厂,学生不仅参观了产品生产线,还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在学校教师和工厂工匠的共同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学校还以机器人小镇博展中心为基础模拟重现机器人全产业流程,构建了各类职业体悟微站,协同小镇内企业和硬科技中心打造职业能力微站,利用这些微站架起学生与职业间的桥梁。通过沉浸式体会操作,学生可以对接“未来工厂”的技术工艺,使工作微站成为职业能力孵化站。
找准特色,
传统专业谋求数字化升级
除了新增专业,不少传统专业也在积极对接区域特色产业,找准数字化应用方向,进行数字化升级与转型。在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校、科、企共育“数智新农匠”,服务种业振兴重大战略;在快递之乡桐庐,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发云仓课程,着力培育“智慧大物流”人才……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地处萧山南部,校园周边有不少乡镇,生源也大多来自乡镇,这使得该校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专业升级道路——聚焦“泥土味、科技范、适应性”,培养“数智村匠”。
何为“数智村匠”?毕业于萧山三职的王炜目前在萧山区新塘街道新丰村担任网格员,他的日常工作或可做一个注解。村庄宣传的PPT、视频都由他独自设计、拍摄、制作。虽然主要负责宣传工作,但他自称是“万金油”:“像是村里的监控网络如果不是有什么严重的问题,我也能维护。我们村的羽绒产业不错,村里正在讨论如何通过数字科技手段进行宣传,拓展销路。”
萧山区是“千万工程”源起地,乡村率先实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迭代升级,亟需“爱农业、爱农民、爱乡村,懂技术、懂数据、懂网络”的高素质乡村人才。校长潘志军介绍,在此背景下,经过2年时间的调研设计,学校搭建起一个“政府政策驱动+村社项目主动+职校专业带动+企业产业推动”的村校政企四方联动平台——“未来大地乡学院”。该平台对接乡村治理数字专员、文化宣传专员、数字农业技术员等岗位,升级电子信息专业群,打破专业壁垒,形成一套“农专结合、主辅兼修”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通过通识类课程了解乡村振兴、‘千万工程’,通过新媒体类课程学会摄影、视频制作,通过乡村智慧改造、乡村IP运营等特色选修课进一步了解乡村。”潘志军说,这套课程有效实现了育人路径与现代乡村发展走向的适配。
解决痛点,
数字技术变革课堂实训模式
在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数智学伴”——“云实训”实训教学系统。学校从2011年开始引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和可视化技术,开发了这套桌面式电子技能实训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桌面摄像头记录学生的操作,采集学生技能学习的过程,形成技能学习效果即时图谱,及时反馈操作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进展和弱点,并提供精准指导和改进建议。
在去年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提出,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尤其要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实训和教学难点,构建真实工作环境。电子信息职校这一系统能有效解决在职业技能复杂性与课堂教学大班额的背景下,学生技能学习过程难以得到全面监测、技能学习效果难以得到即时反馈、技能成长轨迹难以实现全程留痕的三大难题。
无独有偶,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在“以数字化解决教学痛点”上也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杭州交通职高于2022年搬入新校区,此前学校地处老城区,实训场地不足,实训需求又很旺盛。“于困境中求改变。”校长祁长伟告诉记者,学校于10年前开始以数字技术赋能汽修实训教学的探索,目前已经构建起中职汽修“数智课堂”模型——通过数字技术搭建了线上汽车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引入VR技术、裸眼3D技术,开发了“移动智训”App实训组织工具,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实体空间的数字化改造和学习环境的数字化构建。
记者在学校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看到:场地一边,学生轮流戴着VR头盔,手指对着面前的空气一通比画,完成“车辆空调制冷系统检测”;另一边,学生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挑选工具,完成“汽车大灯的拆装”。原来,每一堂实操课前,教师都会提前下发工单,学生可提前在家登录“数智课堂”,在三维仿真的汽车虚拟实训车间熟悉课程内容和操作流程。而在课堂上,学生要像这样通过仿真实训考核后,才能动手上车练习。
这让学生的操作熟练度大大提升。“课堂上,如果所有学生都拆装一遍,一台大灯会被拆装16次,只要其中某个学生在某一个步骤出错,就可能让大灯报废,实训成本有多高可想而知。”教师楼红艳介绍,熟练度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实训成本。
学生通过仿真实训考核后,便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操。一名学生站在车前操作,其余几名学生也没有空着,他们分别负责操作大屏派发工单、手持平板拍摄操作流程、手持平板为各流程打分点评。每操作一步,学生都会扫描工具上的二维码,以此记录工具选用、流程步骤、作业时长等数据。操作完成后,“移动智训”App自动生成包括操作数据和过程视频、各步骤学生评价的数据信息。
这让传统实训中实操数据无法采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不够客观等问题都迎刃而解,教学与评价变得更为精准。教师梁华侨表示,过去凭经验讲授技术的重难点,现在有了“移动智训”App,从全班到个人的数据都有,他可以关照到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每堂课上他还会组织学生针对数据库中汇总的错误点进行讨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得到提升。
“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呼应数字产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要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彬彬表示,从杭州交通职高可以窥见中职教育的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比如,VR和AR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交互式的学习体验,AI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擎,也将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