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 颖
上午10点,记者来到天台县石梁学校。还没到校门口,远远就听到校园里传来学生们欢快的笑声。
这里的师生自信又忙碌:学生自编自排的小品,不用彩排就能大方地展示;教师步履匆匆,有的要去找山下的师傅“取经”,有的在尝试设计更多元的课堂形式……
从与教共体合作单位深度融合到“青蓝工程”,再到跨学科主题教学,城区教师王影到石梁学校任教后,就像是一条鲇鱼搅动了一池春水,这里的校园悄然发生着变化。
“山不过来,我便过去”
虽然在石梁学校任教不过一年多,但是王影与学校的缘分已有13年——
2011年,因为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的一次送教活动,王影第一次来到石梁学校;
2014年,天台县成立王影名师工作室,王影开始到石梁学校送教,后来还把工作室搬到了学校;
2020年,王影任职的天台县实验小学与石梁学校组建了教共体,她与石梁学校的交流就更为频繁了;
2021年,随着教共体学校间的深度融合,石梁学校当时的一年级学生被安排到实验小学上课,这批学生正好是王影带的……
每次送教上山,从山脚到学校,王影都要七拐八拐走上19公里的盘山公路。走的次数越多,这条山路就越发与她记忆中的上学路重合。农村长大的王影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娃,小时候都是外婆挑着扁担走山路送她上学的。
“教育如山、学生如山、未来如山,要让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王影说。“山不过来,我便过去”的想法由此落地生根。去年8月,王影得知有机会到石梁学校任教,她主动向县教育局递交申请。来到学校不久,王影发现学校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在她的建议下,学校建立了“爱心妈妈”关爱制度。
这样的建议源于王影自身的留守儿童经历。小时候的王影与多数留守儿童一样,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自己总是期盼着过年,因为只有在春节才最有可能见到父母。“尽管有外公外婆的陪伴,但还是期待父母的爱。”幸运的是,孩童时的王影遇见过很多有爱心的教师,他们给予的无私的爱温暖着她。
儿时的经历与长期的教师工作都让王影坚定,“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节假日,她常会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下厨做拿手好菜,还会带学生逛博物馆拓宽视野。在王影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爱心妈妈”“爱心爸爸”队伍中。
“要让教育有光,让学生有梦”
在采访过程中,当记者问到石梁学校的学生最缺什么时,“自信!”王影脱口而出。
2021年,王影还在实验小学福溪校区任教时,学校要组建合唱队,她班上来自石梁学校的学生中有个小姑娘唱歌特别好听,就邀请她加入合唱队。但让王影没想到的是,小姑娘当场就哭着说自己害怕,不愿意参加。在大家的鼓励下,小姑娘才鼓起勇气加入合唱队。后来,小姑娘越唱越自信,还代表石梁学校参加县里的小歌手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
王影告诉记者,在石梁学校,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不自信,没有见过广阔的世界。“要让教育有光,让学生有梦。”她说。
在王影看来,乡村教育最大的魅力来自乡土文化,山里娃最大的自信也来源于乡土文化。她利用学校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优势,打开学校“围墙”,设计以乡土资源为学材的自然美学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在石梁飞瀑旁,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朗诵中,亲身感受“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中的石桥(即石梁);在华顶山上,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用画笔描绘诗中“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的天台山……
扎根乡土的自然美学课程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他们把生活点滴、四季变化都写进诗中:当看到秋日落叶时,他们写“梧桐树抖落了树叶,积就了一条金色的地毯铺满了小路”;在夜晚的草丛里看到蚂蚱,他们写“蚂蚱跳着舞唱着优美的歌,小草扭着身体在为蚂蚱伴舞”;等等。“学生在写诗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富有想象。”王影欣喜于学生们的成长。
除了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王影还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平台。学生缺少展示的平台,每周一上午的大集会成了学生的固定表演时间,节目编排以学生为主,每个班级、每名学生都要参与;拓展课程不够丰富,今年又新开设了茶艺、葫芦丝、科学小实验等4门课后拓展课程;阅读面有待拓展,就打造了智慧化阅览室,丰富图书资源,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
就这样,石梁学校的学生越来越自信,开始探寻自己作词、作曲、演唱的《有趣国度》中的世界:这是个有趣国度,所有东西都很奇妙,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地方在等我……
“大家牵起手来‘爬山找路’”
几乎每个周四,石梁学校科学教师陶亚丽一吃完午饭就会急匆匆下山,她要去实验小学福溪校区找师傅李钟富。
“一个下午,前两节课听师傅上课,第三节课师傅给我上课,这样边听边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让我很受益。”陶亚丽说,“因为‘青蓝工程’,在师傅的引导下,我学着与自己的课堂对话,探索课堂更多可能性。”最近,她正在尝试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边实践边教学。
然而,去年陶亚丽还在为小学部只有3位科学教师且分属不同年段,教学上找不到合适的交流对象而发愁。她坦言,这些年,学习的机会并不少,名师送教上山、县里组织的教研活动等,但这些活动很难关注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而且山上教师少,无法成立教研组,连集体备课都很难做到。在石梁学校,其他学科教师也存在着同样的困扰。
教师们专业成长面临的困难,王影看在眼里,也迅速行动起来,“大家牵起手来‘爬山找路’”。她利用身边资源,挖掘教师跟岗学习的机会,发起“青蓝工程”,摸索乡村教师的成长路径。教共体合作单位天台县赤城中学、实验小学成了教师成长的平台,初中部教师都到赤城中学跟岗学习,小学部教师每周一到实验小学参与集体备课;每周一的教师会专门留出20分钟用于教师业务交流,每周五的啃读坊现场随机抽取教师分享读书心得;市里、县里上公开课的机会公开竞争,能者上、庸者下……“乡村教师的成长,不仅要给教师机会,更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王影说。
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陈统法在石梁学校任教已有29年,他告诉记者,刚开始,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但是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和业务能力让所有教师心服口服”。陈统法说,王影平时吃住都在山上,办公室的灯总是关得最迟,早上又是最早出现在教学楼。
一年多过去了,石梁学校教师都有了各自的收获:陈蓓蓓被评为市教学能手,王泽峰获得市教坛新秀称号……
前不久,王影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乡村女教师又回到山里,她用执着的信念担起一座山的娃,探索乡村教育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