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师教育有何特点?
项海刚:中师生源好、教育好、专业性强,重视全面发展,让学生感受真正的素质教育,有音乐、体育与美术的选修,有各类文艺体育的比赛,为学生的特长发挥、个性发展提供机会与平台。在中师,三笔(毛笔、钢笔和粉笔)一画(简笔画)每天练习,学生水平都不低;每门学科都要听课见习,都要实习上课,这让学生对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15岁到18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中等师范学校教师的影响还是环境的塑造,都为中师生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
陈晓为:我觉得中师最大的优势是提前招收成绩优秀的学生当教师,在源头保证未来师资的质量,特别是培养了一批综合性人才。这是现在师范院校可借鉴的。
朱国华:当时成绩最好的学生成为中师生,意味着让优秀的人来教“祖国的花朵”。在中师,学生什么都要学,能够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符合新课标理念。中师生大多爱学习、会学习,毕业后成长的空间大。事实证明,不是学历高才能教好书,而是会学习、素质好才能教好书。
施燕红:中师非常注重实用性课程教学,比如口语表达课,既有常规普通话的发音训练,又有口语表达技巧的练习,非常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要学习音乐、体育和美术的基本功,并至少选择一门专修课。因此,中师毕业当教师的,除了会教语数外之外,也会教音体美等学科。这种实用性强的课程教学方式至今仍然值得师范教育借鉴。
缪华良:中等师范学校注重全科教育,中师生文理兼修、体艺兼备、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学校不分系,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所有课程,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中师教育尤其注重职业基本功、职业性格与才能、职业特性与理想的塑造与培养。中师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将基本功训练变成一种自觉的学校文化。中师特别重视加强实践的环节,各种演讲、讲课、教学活动比赛在学校是家常便饭,岗位实习时间较长,一般在3个月至半年,为毕业生日后走向教学岗位、胜任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滕闽军:入学伊始的那一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极大地坚定了我的教育初心。从此,“不负3年所学,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成了我的毕生追求与执着坚守。中师求学期间,学校对于我们的职业规划、发展愿景准确清晰且简明易懂:“等你们毕业了,学校需要你教什么学科,你就得教什么学科,所以每一门功课都要认真学习。”当我们早早明晰了“所学皆所用”乃安身立命之本,“胜任全科”“一专多能”是必然的教育使命与担当,求学的渴求度和投入度自然高涨。
●主持人:你在中师读书期间,学校的哪种做法您觉得很有作用?影响您后来工作,甚至终身?
许强:我特别记得那个时候杭州师范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关注我们的全面发展。每天晨读都要练习普通话,读语文拼音小报。我们这些来自乡下的孩子,粉笔字、画画、弹琴、长跑……样样都要考核过关。学生之间还进行一对一帮扶。这给我们后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全科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滕闽军:中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根植和“人人过关”的培养方式对我影响极大。犹记,治学严谨、教学精湛的教师们在教会我们知识的同时,更传递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尤其使人着迷的是教师们那一手手的绝活儿,书法教师何晓云的字如行云流水,舞蹈教师杨益明的舞姿曼妙,语基课教师邢秀凤的“舌位图”娴熟精准,口语教师陈岩的播音员级示范,园艺选修课教师胡天印带着我们漫山探寻……“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有绝活儿的教师”在我心中种下了热爱教师职业的幸福种子,并在潜移默化中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产生了重要的激励。“人人过关”的培养方式在我眼中更多的是不放弃每一人的至纯至真“师爱”。在30年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是积极倡导的“生本课堂”,还是深度践行的“活力教育”与“全域全息育人”,我始终将学生放在学校舞台的正中央,发现儿童、幸福儿童、成就儿童,赋能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
唐彩斌: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许多学科都让学生实习见习、上课说课,实现了职前职后的贯通性、发展性和一致性。中师的培养方式值得总结,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比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更易于工作后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主持人:中师一大特色是师生感情特别好,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教师?
朱国华:美术教师凌宇冰是我的恩师,他经常给我看私藏的宝贝,那些好画让我爱上美术,走上美术之路。班主任倪志明是体育教师,他叫我做班长,我被吓哭了。最后,他引导有方,我干得挺好,这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能。音乐教师姜华敏经常打我的手,说我弹琴速度太快,有炫技嫌疑,这让我变得踏踏实实。
施燕红:1985年至1988年,我在衢州师范学校学习的3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衢州师范学校的彭瑞芳校长,他也是数学教师。有一次,我们班的数学教师有事,请他来给我们代课一周。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上课的板书。那个时候没有课件,只有黑板加粉笔。他的板书从黑板左上角第一行开始写,下课时就一直写到黑板右下方的最后一行。也就是说,整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就是一面板书,清清楚楚。他的教学语言也非常富有逻辑,没有废话,会深深吸引你去思考探究。这种严谨的教风、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陈晓为:中师的教师们鼓励我面对逆境要有一股不认输的冲劲,这最让我受益。那时我放弃重点高中到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学习,却发现自己一下子不是很优秀了,当时我真的很郁闷,甚至觉得选错职业了。声乐陈老师鼓励我多听琴声来练音准,他每次都会给我弹琴,帮我纠音。我摸索出跟着琴唱不容易走调,再结合自己音色不错的特点演童话剧,还获得了艺术节大奖。正是这种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33年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告诉自己,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感谢中师培养我们的那种根植于血液中的勤奋与执着、朴实与聪慧,让我的教育生涯熠熠生辉。那时一些中师的教师刚从大学毕业,大小事都会和我们分享,能叫出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就像一家人。这种师生关系让我深深想念,感恩遇见这么好的老师。
许志芳:读中师时,我的音乐教师王瑞芳对我影响很大,她像妈妈一样关心我,无私地为我辅导音乐。有时自修课,她会到教室里来找我,叫我去练习音乐技能。有时她鼓励我节假日不要回家,还把音乐教室的钥匙交给我,让我留在学校里练钢琴。(那时义乌师范学校没几台钢琴,我们平时练的都是脚踏风琴)。她总是鼓励我们几个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毕业后去当音乐教师。受其影响,工作后的第二年,我主动要求当专职音乐教师。她的学生中涌现了3位省教坛新秀、2位音乐特级教师。
中师时,我们班的教育学、心理学是由贾少华老师教的。贾老师很优秀,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后来调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当副院长。记得我刚到东阳市实验小学任教时,感到焦虑、迷茫、无助,于是给贾老师写信求教,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读了他的信,我马上就打开了心结,调整了心态。一直到现在,贾老师还是我的人生导师,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重大事情,还是会经常想到他,请教于他。我的家庭教育观、婚恋观,得益于中师时贾老师良好的启蒙。
●主持人:中师哪些做法可以给现在的师范教育带来启示?您有什么建议?
项海刚:作为浙江(杭州)第一批小学教育大专班学生,经历了“中师+大学”,感受的是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学习。当时我们只有一个班,学校根据文科教师更强的现状,给我们定了“中文系”方向,而我对理科更感兴趣。现在想来,当初就读的“中文系”给我在毕业后的数学教学、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反而带来特别的优势。
我赞同目前探索的“中本一体化”教育制度。学生不用参加高考,相对宽松的环境、相对非高频的刷题要求,本身就是教育的优势。这让学生更能静心,也能为专业思想、专业技能、专业研究提供更为优异的保障。但从教师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中本一体化”要关注几点。一是本科院校要优质,要解决好生源问题。二是培养基础要全面。教育是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更是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因此不宜一开始就明确专业学科。教师需要全面的素养,无论是学科还是实践。三是要更专业,预计未来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将落在育人上面。未来,教师在如何读懂学生、引导学生、提供情绪价值、整合各方教育力量等方面,都需要更多更好的专业支撑。
楼朝辉:一代中师精神,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教育家精神在一个时代的表征。扎根广袤的祖国大地,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最佳诠释。他们一代人是扎实落实全面发展理念的典范。他们躬耕教育,爱生爱校,敬业奉献。我认为,研究学习中师精神,在当下的价值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教育家精神。
俞正强:中师,让我走上“一生始终学习”的路途。中师学习的时间只有3年,学生年龄是15岁到18岁,与高中相比,课程多了许多,唯独少了英语,这是遗憾。那时的许多课程,初中都是不曾学过的。中师里的学生特别善于学习。中师的学生有许多“三脚猫”的功夫,似乎不专业。因为不专业,所以我们不会将自己限定在专业里。虽是零起点,我们却满怀热情地去学习。因为学习是唯一的专业,所以我们到工作岗位上去,碰到新问题从来不说“我不会”。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专业,是“普师”,好像不会就学是件十分自然的事。
后来我当班主任,学校里要每个班出个节目,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的。比如,要诗歌朗诵就自己写,自己排;要舞台剧就自己编,自己练,再带学生演。我的其他同学也都这样。那时,学校叫我教啥我就教啥,没有教过的就学。我的同学中还有教初中的、高中的,也都会教,而且教得很好。这应该都是缘于中师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
施燕红:目前师范教育比较注重理论和知识的教育,相对忽视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及教育教学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导致培养出来的教师眼高手低,肚子里货色很多但却教不出来,做不到深入浅出。我认为,应该汲取中等师范教育的经验,注重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并重视教育教学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和获取。此外,要加强理想信念和师德师风的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爱与关怀依然是为师最重要的品性。
缪华良:中师学生多来自农村,而且多是农村中最优秀的青年,他们毕业后也往往被分回自己出生的地方。比之那些从外地分配过来的教师或支教的志愿者,他们与乡土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对农村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和责任感,同时也了解农村社会实际情况。他们往往能安心自己的角色,不容易见异思迁。并且,工作若干年后,他们大多在当地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根就留在了农村。他们以学校为中心,能对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产生长久的辐射作用。这值得目前的师范教育借鉴。
陈晓为:应该建立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未来学前教师的质量。随着出生率下降,幼儿减少,幼儿园会接纳1~3岁婴幼儿的教学工作。因此,师范教育还要增加相关托育科目,让教师持“教师资格证和早教资格证”双证上岗,以保证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需求。
朱国华:建议让学生先教书,然后进大学读书,使之既有最强大脑又有最忠心的职业理想,如此才能成就教育梦强国梦。
许志芳:因为读了中师,我的大专、本科学历都是以边工作边读书的函授方式取得的,后来通过全国联考,半脱产读了教育硕士,所以我觉得学习欲望的激发和学习能力培养最重要。我从一线教研员的角度对目前的师范教育谈几点粗浅的建议,即高中与大学在学生的管理方式上要加强衔接,要涵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坚定教师职业信念;营造“师范”的校园文化,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突出师范教学技能训练,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锤炼,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滕春友:小学教师是“全科医生”,适合“一切皆有可能”的小学生。当年的一代中师,主要靠的是苦教苦学。新时代的师范教育,要充分发挥本科高职的技能类专业优势,为小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储备优质师资。
一代中师,渐渐远去。中师精神,代代传承:乐教爱生,工匠精神,勤学笃行,躬耕态度,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践行教育家精神,传承老中师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