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徐 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教委在绍兴市柯桥区实施历时8年的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模式的研究”两轮教改实验,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柯桥实验”教改成果,被誉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改革实验”“掀开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新世纪,柯桥区中小学落实因材施教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一系列做法被省内外教育同行肯定借鉴。
一、聚焦发展动能,坚持教育优先
一是一体化推进学校项目建设。柯桥区打破常规,将所有学校项目建设统一归口到区教体局,3年累计投资40亿元,由区教体服务中心对区内学校项目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管理,确保高标准、快速度完成建设。二是清单化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柯桥区将教育创建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难得机遇,对照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省现代化学校、省一级幼儿园等创建标准,全面梳理短板不足,制定落实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时间清单,集中攻坚一批短板不足,拉高教育发展底部。三是信息化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柯桥区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率先实现学校交互式多媒体电子白板、精品录播教室、校园无线网络、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四个全覆盖”,开发运用全省首个全链条关爱残障学生应用场景“护翼天使”,建成柯桥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向师生开放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同时,开展覆盖全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和“互联网+”教学,实现城乡学生同上一堂课。柯桥区成为全国首批“中央电教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全省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试点区、全省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云上智创空间”教育数字化实验项目被评为全国在线教育应用创新典型实践案例。
二、聚焦发展活力,坚持系统思维
一是构建多校并进办学格局。柯桥区高度重视学校发展顶层设计,积极鼓励引导学校之间的互学互促、良性竞争,不搞一校独大、一校独优,重视打造优质学校集群。在柯桥城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每个学段都有2所及以上高水平窗口学校。对镇(街道)学校,柯桥区协同推进一镇四校建设(即每个镇都有一所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成校),激发学校办学积极性,提高教育发展均衡度。二是开展一体贯通考核评价。对教育集团实施一体化评价考核。对义务教育教共体、学前教育园共体,在实现全域覆盖的基础上,实行捆绑式考核,成员学校绩效占到牵头学校考核权重的30%。对各学段实行贯通式评价,建立了“高中—初中—小学”办学质量跟踪评价机制,全面评价新高一、新初一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能力、特长发展等情况,并纳入各初中、小学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各学段教育教学相互贯通的局面。三是变革教师队伍管理方式。在学校干部选用方面,改变传统干部考察方式,实行“海选”+“推荐”方式,每年6月,区教体局派出4个干部考察组到所有学校实地摸排,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教体局指导学校制定实施个性化教师评聘方案,赋权学校自主管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柯桥区做好“县管校聘”岗位竞聘工作,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每年交流教师占总数的15%左右。
三、聚焦发展素养,坚持“五育”并举
一是持续丰富“红色网上游”德育载体。柯桥区开发运用全省首个红色研学应用场景“红色网上游”,每年常态化对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的2.5万余名学生开展3~7天的国防教育和军训活动。二是纵深推进“优质轻负”教学改革。柯桥区传承弘扬“柯桥实验”改革精神,在各学段同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义务教育学段,在初中学校全面实施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在高中教育阶段,推进新高考背景下的“思维—互动”、“思维可视化”为方向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持续擦亮“体艺柯桥”特色品牌。柯桥区抢抓“双减”机遇,3年累计投入3300万元建设学校体艺精品社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深化体教融合,建成全市首家新型体校,实行体校教练抓训练、班主任抓思想、学科教师抓学业、心理健康教师抓心理辅导的“四抓”制度,每年开展超1000场次的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比赛活动,全区中小学生体质测试优良率、合格率、平均分3项指标连续3年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