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

教育改革激活新质生产力
——2024“浙派教育百家”学术报告会观点综述

□本报记者 言 宏

●10月17日至18日,2024“浙派教育百家”学术报告会在绍兴市柯桥区举行。本次学术报告会由浙江省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围绕教育改革激活新质生产力的主题,50多位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和教育一线教师、校长分享观点和经验。本报记者选择部分热点问题作一分享。

A.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教育理解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是教育人共同的使命和追求。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以教育改革激活新质生产力”,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呼唤教育新质生产力。教育新质生产力途径在改革,特点在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绍兴市教育局副局长丁初效认为,教育新质生产力呼唤新技术,需要进一步延伸教育的深度、广度和精准度;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呼唤育人的新场景,需要进一步以高位的学习场景赋能学生的高质量学习;教育新质生产力呼唤新链接,需要进一步实现学校到社会学习到生活的真实无缝衔接;教育新质生产力呼唤新生态,需要进一步实现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而不同、自由成长的学习生态、教学生态和评价生态。在教育新质生产力中,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增量。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聚焦“教育家办学的新要求”,提出要深刻把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中书记校长的角色理解和定位,清晰领导价值、领导职责、领导环境,努力成为拥有独特教育理念和成功教育实践的办学者。他认为,学校要完善内部治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学校发展规划、重要改革、安全稳定等重大事项和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由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充分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主动接受监督。如何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宣勇认为,主要是提高党组织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校长对决策的执行力,党组织决策与校长执行的相对分离。书记校长要提升与新体制新要求相适应的能力与素养,即治理者能力、专业化发展、教育家期待。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李斌认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等。他从建设教育强省目标出发,提出基础教育面临新挑战。“我们需要着重写好‘五育’并举、减负提质、规范办学、课堂效率、数字赋能的新文章,全力推进浙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所有的改革要落实于课堂与教学。省教育学会会长韩平认为,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也是素养时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扩展传统课程整合的横向联结,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整合的纵向贯通。要强化课程的实践性,新课标新方案所提出的“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既是对“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应与解答,也是世界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在课程实施上,要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综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B.教育教学需要迎接AI的挑战

数字赋能,向“人工智能”要质量是人们关心的一个热点。AI人工智能大模型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教育行业,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冲击和挑战。面临AI的挑战,会议代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如何拥抱变化,借用技术推进教育改革。

“AI时代,要把教书工作交给机器,把育人工作留给教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伙伴,一个同行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说。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最难替代的资源,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教师要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引领者、学生身心发展的守护者、教育事业的探究者。要推动学生从自发走向自觉、从个别走向群体、从无序走向有序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活动。我们要把AI当学习的助手,人生的朋友。学会像AI一样迭代,自我更新。教师要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当作他们学习的基石,给每个人“特权”,即发展自己特长的权利。

省教育技术中心教育装备部主任曾隽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重大。他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与挑战、浙江省的具体实践与计划等内容。“绍兴市柯桥区从构建四轮驱动的推进模式及实施路径、形成四场景融合的互联网学校模型、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周学东介绍。会上还交流了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的“海创超级大脑”、天台县的“劳动教育+数字场景”区域实践、苍南县的“新生态课堂”等做法,引起了代表们热议。

C.“五育”融合、减负提质需要新设计

“五育”融合和减负提质是小学和初中教育改革特别关注的内容。

“要从内容统整化、课程结构化、活动序列化、支持个性化、评价闭环化、管理精细化来铆定核心素养,探索‘五育’融合。”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罗才军认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全时空的逻辑起点。他提出,要找准逻辑起点,客观审视“五育”融合的迫切需求。同时,从全方位构筑友好世界、全方位构建友好机制、全方位践行友好支持三方面构建科学生态,践行“五育”融合。

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原党委书记、总校长王慧琴介绍学校结合“百草园”发展愿景,从构建“百”味特色课程、创建“草”型童本课堂、搭建“园”式教育空间、创新一体化运行机制四方面进行的实践探索。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从课程顶层规划、校本拓展课程、综合性学习、智慧评价链四方面实施学校育人新策略。温岭市城东小学聚焦“未来小镇:让每一位乡村孩子经历有意义的学习”,从实践场域构建、课程体系优化、学习方式变革、教学评一体化四方面高质量打造乡村实践育人体系的新样态。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徐海龙以“未来教育”为教育改革方向,介绍温州目前着力探索打造的具有辨识度的教育品牌,包括“未来空间”“未来课程”“未来学习”“未来教师”和“未来支持”,努力让现代教育适应数据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社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向个性化学习转变。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陈钱林分享了学校从“作息时间管理”和“作业管理”进行减负,再从“培养习惯”“激发学习动力”“优化学习方法”和“实施个性化教育”进行提质的经验,提出“成绩和素养同时抵达”的育人目标。

D.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注入新活力

目前,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包括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跨学科融合教育的不足以及评价体系的单一化等,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限制我国杰出人才涌现的“瓶颈”。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品质及其培养路径最值得探讨。省特级教师协会会长、杭州第二中学原校长尚可认为,在设计和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资源限制,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敢于追求理想,树立高远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

中学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瑞安中学校长王安国分享了瑞安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环境和土壤——文化,需要顺应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资源,更需要与之相宜的学习空间。同时,对拔尖创新学生,要注重培养其家国情怀和反哺意愿。湖州市第二中学通过举行科普大讲堂、举办综合类活动,以及实施STEAM教育等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创资源和平台。学校党委书记凌浩认为,大学与中学之间的合作是构建学生成才通道的关键一环。通过大学和中学合作,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学校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教育项目、人才培养计划等,促进了双方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绍兴市第一中学紧跟时代步伐,将信息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之一。学校通过设立“及早发现、自然淘汰、竞赛选拔”的选拔机制,建立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课程体系,以及探索出“三目标、三导师、三教学”的“三三”教学机制。绍兴鲁迅中学党委书记曹刚阳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教育生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和丰富的实践机会。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