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到现在还有点不敢相信,我竟然在欧洲拿到了这块向来被西方人垄断的金牌!”前不久,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康邦成和慈溪技师学院学生周烽分获烹饪(西餐)和建筑金属构造两个项目的金牌,这也是两个项目的中国首金。
宁波的职业院校为何能一次孕育两枚中国首金?近日,记者来到宁波了解金牌背后的故事。
从一校立到一体化,加速产城教融合
“两枚金牌都跟宁波的优势产业息息相关。宁波是制造业大市,慈溪更是‘世界小家电之都’,急需高素质制造业技术人才。同时宁波的港口设施完善,航线覆盖全球,外籍人士来往频繁,是外贸大市,西餐是一个绝佳的交流窗口。”宁波市教育局职教处三级调研员章斌立说。
据介绍,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产城教融合发展理念,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助推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并由此提出了政府全要素统筹、学校全链式培养、企业全过程参与、社会全方位协同,数字化治理、国际化特色的“四全两化”现代职教体系。
很快,与宁波城市发展定位契合的一批职校及相关专业脱颖而出,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点栽培对象,被予以真金白银的扶持。近3年,宁波市教育局在全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基础上,每年额外落实6000万元,用于技能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动手实践性强,学生培养离不开实训基地建设,对此,宁波出台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收入奖励分配的实施意见等利好政策,支持各校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全国领先的实习实训基地,让这些高效能平台成为大国工匠的孵化器。此次培养出两名金牌选手的两所学校,校内都有世界技能大赛对应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
头顶装饰的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国的国旗拉花,正中央有16组操作台,两旁摆放着各类烹饪辅助器具……到访古林职高,这座位于教学楼2楼、宁波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的烹饪(西餐)项目集训基地是最亮眼的,也是全国唯一连续4届成功申报并建成的世赛烹饪(西餐)项目集训基地。
“基地不仅配备了烹饪工具和食材,还安装了全智能教学设备和教学大屏。”基地主任邵泽东告诉记者,基地内已实现比赛场地工位全覆盖数字化采集、集训培训实操数字化点评,是妥妥的高科技基地,能帮助选手高效复盘。
而地处慈溪技师学院的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集训基地,经过7年时间,从最初的2个简易工位发展到如今的16个标准工位和大量专业化设备,1∶1复刻比赛场地,选手足不出校就能体验全真模拟赛场。此外,宁波技师学院、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校园里也有世赛集训基地,截至目前,宁波共有7个世赛集训基地。下一届世赛浙江省选拔赛在即,根据宁波“大基础梯队化、周期性选拔”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眼下各校新一批集训队队员正在勤学苦练,做最后的冲刺。
从育冠军到衍模式,优化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困扰着众多职校。
高技能人才究竟该如何培养?宁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走“高规格”培养之路。“高规格”培养首先要配备高标准的师资队伍,古林职高针对康邦成组建了两支指导团队——由技能教师、英语教师(翻译)、体能教师、心理教师组成的校内世赛教练团队和由6名外籍专家组成的国际世赛指导专家团队。慈溪技师学院专程聘请了第44、45、46三届世赛国家队选手给周烽当技术教练。
选手夯实基础后,宁波还深化国内外拉练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助力学校与世赛接轨,突破技术难点。
“在澳大利亚,我第一次到正式营业的西餐厅后厨工作,重点进修热菜技术难点、出菜效率和作品外观、摆盘设计等环节。”康邦成坦言,比起封闭训练,餐厅实战面临更多的突发状况,极大地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因此在遇到变动时能泰然处之。现场,康邦成巧妙化解了一个个小意外,菜品质量和出菜速度令裁判感到惊讶。
今年5月和6月,周烽先后与传统强队澳大利亚队和韩国队的选手进行了友谊赛,这使他受益匪浅,“一来接触和掌握了很多新的器械使用方法,开拓了眼界;二来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强队的匠人精神,督促我要更加严谨地对待每一步操作”。比赛中,周烽不负众望,凭借娴熟的技术,终结了韩国队“五连冠”的历史。
冠军的培养历程是艰辛的,但由此衍生出的育人模式一旦得到推广,就能便利职校,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惠及万千甬城企业。记者了解到,两所学校都非常注重经验总结,近3年来开展世赛相关市级以上教改课题11项,主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项目7个,开发校本教材8本,市教育局教研室在课题立项时也对世赛相关主题予以倾斜。
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9月,慈溪技师学院首届建筑金属构造专业班开班,经过层层选拔,招收了30名学员。学校项目主教练陈波说:“珠玉在前,我们将深耕这套育人模式,从私人定制走向批量化培养,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贡献职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