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

一封书信打开少年的世界
义乌一小学探索“书信”育人

□本报记者 金 澜

“各位学弟学妹,听说大家对学习和未来发展有困惑,今天我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最近,义乌市绣湖小学学生收到了一封特别来信,写信人是学校2014届毕业生、目前已是浙江大学直博生的陈非易。

从2010年起,学校教师叶月飞就会写一些有鼓励话语的便利贴和小卡片奖励学生。发现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后,叶月飞就有针对性地挑选了几个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学生,指导他们的父母给孩子写信。

叶月飞介绍,平时家长主要通过电话和孩子沟通,聊的是家长里短,但是以书信方式表达,家长就得静下心来认真构思,谈及的话题就比较深刻。曾有个学生告诉叶月飞,自己是第一次这么正式平静地和父母探讨严肃问题。叶月飞也趁热打铁,鼓励父母与孩子保持高强度联系,用书信的温暖破解身处异地的距离感。没想到1个月后,学生的状态有了明显变化,笑容变多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成功案例在前,书信助力家校共育的经验在全校予以推广。一时间,师生、家校、生生间掀起了一阵写信热潮。

为帮助更多学生会写信、多写信、写好信,学校开发了一套“书信+”德育课程,每周排出一节校本书韵课,由班主任授课。课上既会抓住始业、生日、传统节日、毕业等重要时间节点,紧追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热门话题组织学生写信,还会品读《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等一批优质书信。跟随这些书信,学生跨越古今与名人对话,了解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政治、历史和地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针对一些备受好评的书信,学校会组织师生排演成话剧、诗朗诵等节目,并在10岁成长礼、毕业典礼、亲子大课堂等校内大型活动时演出。在音诗画的加持下,书信脱离了白纸黑字的单一形态,与学科学习融合、与班级活动融合、与综合实践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随着课程发展,如今这封小小的书信承载着学生的爱意走出了校园,成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特别通道。“居委会的叔叔阿姨们好,我们是绣湖小学学生,为打造整洁、舒适、优美的社区环境,我们倡议……”学校所在的绣湖社区是学生走出校园后的第一站,缘于这封倡议书,社区邀请学生代表参加现场观摩会,了解社区工作。就这样,学校提倡的“绣湖一家人”观念走向了现实,既为学生读懂社会这本“无形之书”开了好头,也为校家社共学共建共育打开了局面。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一小学校是绣湖小学的东西部协作结对学校。在绣湖小学的引领下,4年来,两地学生跨越千里,笔墨抒心、书信寄情,结为了真诚的笔友。“学生之间会聊城市特色、学校文化,也会谈学习进展和家庭情况,每学期写信和收信的日子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候。”学校学生成长中心主任何丽萍介绍,由一封书信出发,学校打造了一个朋辈互助互学的教育成长共同体,助力学生认知自我、优化交往、共同进步。

一封封温暖心扉的书信在传递,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在传颂。校长朱向阳表示,学校将深耕“书信”德育,打造校家社协同共育机制、多学科融合共建机制,实现育人文化升华。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