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

中小学高质量发展呼唤学术型校长


●主持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为何呼唤学术型校长?怎样的校长是学术型校长?学术型校长的特质是什么?

项红专:“学术型校长”这一话题不仅具有前瞻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教育工作专业性强、规律性强。学校存在着科层化与专业化的结构性矛盾,但学校变革的方向是走向专业性组织,这就离不开学术型校长的引领。

学术型校长不仅要有学术声望,如获博士学位、正高级教师,还要有学术涵养,如学术话语、学术思维,更要有学者的气质,如无畏的精神、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热烈的情感。独立的思想是学术型校长的核心品质。

是否有坚持教育主见的意识与实践教育理想的态度,是经验型校长与学术型校长的分水岭。学术型校长贵在教育自觉,不跟风赶潮,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治校,使学校走理性化的内涵发展道路。当下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中经验型或事务型校长占比偏高,有着自己办学主见和主张的校长还偏少;中小学教育总体显得比较浮躁和功利,普遍存在着机会主义(追热点、赶时髦)和实用主义(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因此,学校高质量发展呼唤学术型校长,要以长期主义消解功利主义。

何文明:校长可以分为行政型、事务型、留守型、社会活动型和学术型等类型。每种类型校长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今天,我们呼唤培育学术型校长,正是符合专业化校长队伍建设的要求,契合当前学校内涵发展的需求,意味着校长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将担负起学术使命,标志着校长角色功能新的转向。

如果给学术型校长画个理想画像,我认为,有思想是学术型校长的本色,循规律是学术型校长的底色,勤研究是学术型校长的亮色,善实践是学术型校长的特色。学术型校长要善于思考,能经常追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自己独到的、系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贯穿日常管理活动全过程,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遵循教育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倪静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学术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因此,我认为,学术型校长要有一定的学术涵养、相当的学术水平、丰富的学术成果、较高的学术声望和足够的学者气质。学术型校长的特质就是——学校管理有独立之思想,业务领域有自己的话语权。

许颖:学术型校长身上应该具备与众不同的气质:有学识渊博之才气,启迪智慧,照亮学术殿堂;高瞻远瞩之远气,规划未来,引领教育方向;兼容并蓄之和气,凝聚团队,共筑和谐校园;勇于担当之勇气,面对挑战,不退不缩;淡泊名利之清气,坚守初心,服务教育。这“五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术型校长独特的领导魅力与风范。

邵文鸿:学术型校长的内涵可以从学术型校长成长的层级关系与管理价值取向两个方面来理解。我认为校长的成长遵循经验型、学术型、教育家型三个层级。根据管理价值取向的不同,校长可以分为行政管理型校长与学术型校长。学术型校长在价值取向上更重视长期利益,反对短期功利教育行为;常怀有深厚的教育情怀,认准对学生有利的事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尊重教育规律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常用蕴含教育智慧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很少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开展学校工作;在教师与学生管理方式上,会采用发现、唤醒、点燃、激活等创新的方式去激发师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情怀、智慧、坚毅、创新是学术型校长的特质。

裘志平:学术型校长应该具有自信、平和、理性三个特质。因为深刻理解了教育规律,所以学术型校长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比较强,有足够的教育自信;因为是做学术研究的,所以学术型校长更容易认同学术争鸣,能够包容不同的声音,心态比较平和;因为知道客观规律是理性的,所以学术型校长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新事物时能够冷静地思考,以符合教育规律作为判断的标准,从而作出理性选择。

周玉明:学术型校长有学术眼光与思维,能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带领团队加强学习,找寻问题的突破口,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术型校长带领团队思考问题、相互协作、共同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团队成长,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如何发挥学术型校长特质做好学校工作?

项红专:学术型校长应彰显学术领导力。学术领导力的核心是思想领导力和课程领导力。思想领导力体现价值引领,而课程领导力决定办学价值的实现程度。

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学术型校长应加强学校学术化建设,即注重营造学术氛围,培养教师的学术精神,发展学生的学术素养,提升学校的学术品质,建设学术型学校。校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力的提升不断迈向学术型校长的行列。

裘志平:要发挥学术型校长的自信、平和、理性三个特质。发挥自信的特质,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面对教育的挑战,要从“给我冲”“跟我冲”到身先士卒“我先冲”,发挥示范作用,站在一线,领导一线。发挥平和的特质,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创设相对宽松的师生发展空间。发挥理性的特质,创造学校的宁静空间,去除教育的浮躁,不违背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去追求分数,给师生一个静下心来的空间。

吕立峰:学术型校长会正确把握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会密切关注并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会充分利用个人影响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做到这三点,学校就走上了高质量发展道路。学术型校长本身具有比较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所以他对学校未来的走向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会让学校发展和学术前沿保持一致,会采用引进优秀人才、优化课程设置、开发校本教材、培育精品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等方法来提升质量,确保学校有立校之本。

叶根娟:学术型校长需要重视实践。记得评上省特级教师的第二年,我走上校长岗位。那时我首先深入课堂,听了一个月的课,号准了课堂教学的脉搏。接着,我提出了课堂转型的五个策略,即靶向标、情景场、问题链、任务单、项目书。同时我申报了杭州市级课题,引领大家进一步深入研究。然后,我利用教师暑期阅读活动掀起学习热潮,号召大家自选一本书、同读一本书,每天在教师书香群进行观点分享,开学前举行教师读书交流会。我还鼓励教师不断进行反思与表达,以案例和论文的形式沉淀、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就这样逐步浓郁学校的学术氛围,推动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主持人:校长应该如何自我修炼成为学术型校长?

倪静川:学术学习力和学术表达力,应该成为学术型校长自我修炼的两个重要维度,可以通过读学术专著、研学术理论、找学术导师、勤学术实践、凝学术思想、练学术思维、办学术沙龙、开学术报告、写学术文章等方式,修炼当代学术型校长的十八般武艺。

许颖: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用业务行走、靠精神站立,这应该是学术型校长自我修炼的一个中心和两个支点。校长可以通过引领思潮流、培育文化根、激励创新梦、践行学术道、凝聚团队力五个方面修炼自己。校长需站在学术前沿,引领教育思潮的流向,确保学校发展方向与时代同步;通过构建和弘扬独特的学校文化,培育师生的精神根基,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凭借学术眼光和前瞻思维,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激发每个人的梦想和潜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身体力行,坚持学术诚信和严谨治学,为师生树立榜样;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增强学术影响力,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邵文鸿:学术型校长一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特点,让特点成为亮点,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研究力、洞察力;二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锤炼自己,在干事中突破自己,提升自身行动力;三是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端正自身的发展方向,厚植教育信念,为师生树立榜样,增强感召力与价值引领力。

吕立峰:要努力做到学术思维向管理思维的过渡,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的扩散,个人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平衡。学术型校长脑海当中有根深蒂固的学术型思维,其更关注人和物(学科、学习材料、学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管理型思维更关注人和人或事和事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名学术型校长没有办法做到思维转型的话,他在管理上是很难获得成功的,需要匀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诸多的事务性工作。这个平衡非常重要。

●主持人:外界应该如何助力校长成长为学术型校长?

邵文鸿:一是社会各界与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给学校创造相对宽松与自主的办学环境,让校长有创新探索的空间,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的“跑道”。二是需要给校长搭设各种平台,从而使其凝练办学思想,提升专业能力。三是为校长提供进阶型的成长通道,如校长职级制。

倪静川:第一,设门槛,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拔任命校长时应重点培养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双馨”的优秀校长。第二,建机制,鼓励校长攻读教育博士,进行较为系统的学术进修。第三,定制度,打造大中小学发展共同体,加强高校对中小学的学术引领。第四,给政策,让校长定期进入大学开展访学,提升学术涵养。第五,先试点,区域内开展学术型学校建设试点,启动学术型校长培养工程。

叶根娟:给予校长学术上的尊重。避免用层出不穷的政令、形式大于内容的检查干扰校长的独立思考、学术表达。给予校长学习机会的倾斜。多让校长浸润学术氛围,树立专业自信。给予校长学术讨论的平台。比如,在“双新”“双减”背景下,多组织思想讨论会,进行观点争锋,提升学术品位。给予校长学术成果的肯定。比如,出版教育教学专著时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或以教育思想研讨会的形式传播学术成果。

陈建国:要做到创氛围、重选拔、定制度、强培养。要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家办学的氛围,让学术型人才担任校长成为一种共识。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拔任命校长时应重点选拔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双馨”的优秀校长。要按照制度化的程序打造与引导校长走学术之路,并重视高校对中小学校长的学术引领。要让校长定期进入大学开展访学与培训,提升学术涵养,启动学术型校长培养工程。

何文明: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行动引领校长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学术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将所学所思所想转为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得到系统化、科学化的能力提升。学术型校长的培育需要整个区域聚势助力。我们要构建学术合作机制,提升政府部门的学术保障力;要完善学术治理机制,在教育系统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要创新学术研究机制,提升教研队伍的学术支撑力。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