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

根深叶茂花正开
——浙江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张纯纯 通讯员 马 婷

今年教师节前夕,省教育厅教研室党总支书记、主任何东涛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

作为浙江基础教育教研代表,何东涛说:“这份光荣不仅属于省教研室所有成员,也属于浙江一代又一代教研人,更属于浙江全体基础教育人。”

服务为本:做好智囊团和支撑者

去往北京前,何东涛在行李箱里放进了一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奖牌,以供活动备用。这是省教研室在2022年拿到的集体荣誉,成果名为《优化教育生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省域实践》,锚定的正是评价改革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评价作为决定方向的指挥棒,评价改革最艰难,也最关键。”何东涛表示,浙江教研系统是浙江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必须勇于攻坚克难,始终站在解决一线难题的前沿。

这一“啃”便是10余年。

2013年,教育部确定浙江省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探索随之展开。省教研室评价部主任方张松告诉记者,一开始使用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量表等都来自省外或国外,“一用就发现不对劲了,学生无法理解问卷中的一些关键用语,便无法反映最真实的问题”。

于是,监测工具自己研发、评价标准自己设定、命题自己打磨……“教研工作得接地气,要从浙江这片土壤上‘长’出来,才能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方张松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份份关于各地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学生素质等方面的“体检报告”出炉,不但推动着“双减”等政策的有效实施,也改变着各个区域和学校的教育生态。

海盐县作为全国首批两个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之一,正是在教育质量监测中发现的教育公平状况较好、农村抗逆学校最集中的县之一;杭州市上城区形成了无分报告单、成长指数链、“智成长”数字平台、研训“课程表”等多个实践成果,让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有了个性化“脸谱”;缙云县对全县中小学发展性评估方案进行修订,除基础考核,还加入“自主发展”考核,不再以“一把尺子”量全县所有学校,给足乡村小微学校改革底气……

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后,评价改革项目并没有停止“生长”。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评价体系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教育”等关键指标都在不断地迭代升级中。

而这只是省教研室众多重大研究项目中的一个。多年来,省教研室陆续开展了德育整合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改革、项目化学习、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等重点项目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教育教学政策,成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新常规。

像如今的科学教育热,省教研室就起步很早、成果颇丰。2003年,组建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2006年,创建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网,定期开展网络沙龙研讨;2013年先后创建微信公众号、每月研修直播室、同步课堂等数字平台;2017年至今,建设数字化全域共享系统,引领小学科学研修方式不断改进,省教研室还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授予全国唯一的“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基地”。

何东涛表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浙江教研这片“绿叶”必须做好浙江基础教育这棵“大树”均衡发展的智囊团和支撑者,这也是省教研室成立70余年来不变的使命与追求,“根深叶茂,然后开花”。

扎根基层:建立四级教研联动机制

对于去年举行的浙江省高中地理“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海盐高级中学地理教师余东川至今仍记忆犹新。经验介绍中,一名教师仅仅依靠校园路灯,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对如何落实“地理实践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理解。

于是,今年暑期,余东川也好好地“实践”了一把。历时20余天,他独自从广西骑摩托车至西藏,沿途不断拍摄地理知识相关的短视频,发布在各大平台,单个视频的最高播放量已逾1000万。

在10月10日举行的浙江省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评审中,暑期的这些实践经历也成了最好的上课素材,余东川顺利获得了教学活动评审的一等奖。“现在的日常教学里,我也经常用自己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作为案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余东川说。

作为此次教学活动评审的评委,省教研室高中部主任郭剑峰一直致力于指向实践育人的高中地理野外研学研究。近年来他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敢于‘蹚’新课程改革之水了”。

如何让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真正影响到一线?郭剑峰认为,每年的“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正是非常有力的抓手。2009年以来,省教研室针对调研中了解到的基础教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每年为各个学科确定一个专题、组织一次研训活动。现场参与教师累计已超8万人,受益教师已惠及全省,并辐射至全国,成为省教研室的教研品牌。

光影响一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还不够,还要延伸到教研体系的“神经末梢”——学校的教研组。因此,针对学校教研组研究功能弱化等问题,省教研室也是实招频出:2004年,协助省课改办出台《关于建立与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启动校本教研推进工作;2007年,启动“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2018年,开展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研组评审,强化基层学校教研组在学科教研中的专业引领、组织协调作用。

得益于这样的机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了海盐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的共识。每位教师都可以和余东川一样,将自己的特长、爱好与前沿教学理念相结合,形成“一师一品”。他们共同组织的“动手做”地理实践比赛、“创意手绘地图”绘画比赛、地理实验视频拍摄等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

如此,一套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联动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每年年初,省教研室会制订和公布全省的全年教研工作计划与重点,定期召开省、市、县(市、区)教研室主任会议,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推进工作。与此同时,各县(市、区)教研室通过组织各类教研活动,指导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为广大学校、教师提供优质教研服务是我们的工作宗旨,一线教师教学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何东涛说。

全员卷入:人人都是教研主体

今年,省教研室又为四级教研联动机制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浙里教研@人工智能教研平台”正式上线。 平台集循证化精准教研、个性化交互教研、自主化反思教研等功能为一体。教师可以利用平台查看最新的教研动态和政策,观看各种教研直播活动,还可以参与区域和学校的主题研修,学习优质的教研案例和AI课例分析报告,使得“人人、时时、处处”教研共享变得切实可行。

“要想方设法让更多一线教师主动‘卷入’教研活动中来,充分激发基层的教研活力,才能为基础教育改革注入源头活水。”何东涛说。

对此,省教研室小学幼教特教部数学教研员斯苗儿有着专门的教研“秘籍”。在她带领的“现场改课”活动中,新手教师、普通教师、教研员、名师、专家等共同在场,从集体备课到模拟上课再到现场改课,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愿做“靶子”的上课教师、乐作陪练的观摩教师、能“说给你听”并“做给你看”的教研员、名师。

“让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卷入、深度合作,成为教研的主体,把教师之间的差异变为最可贵的教研资源。”斯苗儿认为,只有所有教师共同经历和体验好课的形成过程,才能建构起全员合作共赢、彼此赋能的教研共同体,才能真正打通从课改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好课燎原”。

如今,历时20余年不断变革的“现场改课”教研范式已经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为管用、好用的教研创新范例,不仅被推广到其他学科,还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背后的困难与辛苦,斯苗儿很少提及,她总是笑着讲述的是那些教师身上的成长与变化、教研活动的魅力与魔力:每场活动各个场地总是会灯火通明至深夜,教师讨论的热情丝毫不减;总有老教师主动要求加入抽签队伍,期待成为能被专家改课的幸运儿;即使是安排在周末的教研活动,也是场场爆满,其他学科教师都会前来观摩……

在省教研室,还有许许多多像斯苗儿这样的教研人,他们以长达数十年的努力,带领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不断前行,让基础教育的枝头绽放出灿烂的教研之花:历经26年构建素养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质量测评范式,为探索创新型数字人才培养迈出了可贵的一步;长达34年的初中科学综合课程建设,为区域持久推进综合课程育人提供了最佳样本;数十年如一日的乡村学校教研实践,致力于寻求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浙江路径”……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