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
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家校社协同,共筑科学梦


□本报记者 邹红宇

拾起一片落叶,观察叶子的形状;走进自然,了解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收集能代表秋天的植物,制作秋天礼盒……国庆期间,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的学生们带着主题式自主探究实践作业,开启了对秋天的探索。

在采荷三小教育集团,更多的科学探索时间是留给学生的。“学校和家庭、社会一起做好引导,在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校长黄升昊表示,学校自2002年创办以来一直将科学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凝聚家校社的力量,力求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

拓展社会资源,开设多元科学课程

对江锦校区207班学生许晋深来说,每周四下午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从小就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他既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创客空间学习编程,也可以选择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上他喜欢的课程。奇迹积木、电子百拼、航模小飞手、百变乐高……在采荷三小教育集团,每周四下午都有100余门拓展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科技类课程约占三分之一。

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将所有拓展课程放到线上选课平台,在每一门课程的介绍页面上,授课教师的个人照片、课程说明、招生年级和人数等都有清晰显示。这样,学生可以在全面了解课程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实现课表的“私人定制”。

把科学课放到校外场馆上,则是黄升昊的一次大胆尝试。学校的3个校区均位于杭州市中心城区,每个校区的相对面积并不是很大。为了克服场地有限的困难,学校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场馆合作,开辟了除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第三教育空间”。每周四下午,学生可以走进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玩耍中进行开放式学习;每周五下午,学生可以深入各个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学习相关知识;每隔3周就会有一次实地考察,在“行走的课程”中收获科学知识……

在丰富的课程和社会场馆的支撑下,2023年12月,学校专门成立了“风荷少年创新研究院”。创新研究院分生态农科、航空科技、数字创意、木艺工程、电子创意、航海科技、车辆工程、未来科创等8个学部。在生态农科学部,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屋顶农场体验无土栽培;在木艺工程学部,学生可以在木工坊动手制作鲁班锁;在未来科创学部,学生可以在3D打印教室研究激光打印技术……在创新研究院里,各学部部长均由学生担任,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报名相应的学部,开展特色科学实践活动。

黄升昊表示,科学教育不应该是科学知识的被动灌输,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地探索求知。因此,学校希望依托丰富的课程和创新研究院,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潜能。

主题式自主探究,培养科探精神

今年年初,“采荷三小教育集团取消寒假作业”上了各大媒体的热搜榜。

这个寒假,学校全面取消传统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为学生精心定制的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寒假生活指南”。根据这份指南,寒假期间学生以综合学习、拓展见识为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加体育锻炼、进行科学小实验、参观博物馆、开展旅行研学等。新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都要分享自己的寒假见闻和心得。在黄升昊看来,这不仅为学生和家长减轻了假期的课业负担,也让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事,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自己动手制作水火箭模型,实验测试不同饮料中的含糖量,走进驾驶舱了解列车运行的奥秘……寒假过后,学生们欣喜地带着实践成果回到学校。根据学校的问卷调查,97.27%的家长和学生对本次学校寒假作业改革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

事实上,取消寒假书面作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10多年的课程改革沉淀。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采荷三小教育集团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精简作业。近年来,学校进一步以“走读杭州”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非纸笔期末测评。

上学期末,不同于以往仅在低年级开展测评活动,一场浸入式非纸笔测评在全校学生中进行——由高年级学生牵手低年级学生,一同前往博物馆。其中,六年级带领一年级来到浙江自然博物院,五年级带领二年级到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三、四年级则共同前往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学生们在参观、探索博物馆的过程中,针对自然科学、传统工艺、科技生活开展主题研究。“我认识了很多没见过的动植物。”“原来碳是生命的基础、能源的来源和工业的推动力。”学生们在任务单上写下自己的探索目标和最终发现,科学探索的种子随之萌芽。

“家庭实验室”助力,激发科创好奇心

王慕清是采荷校区二年级学生。今年年初,他因为发布了一份关于高铁舒适度的探究报告而走红网络,被许多网友誉为“高铁少年”。对这个年仅7岁的男孩来说,发布探究报告的底气来自长达4年的“高铁研究”。

还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王慕清就经常跟着爷爷奶奶乘坐高铁往返于杭州和金华。慢慢地,他喜欢上了高铁,探索高铁奥秘成了他的日常,家里的一角也变成了他的“高铁探秘实验室”。实验室里摆满了与高铁相关的专业书籍。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阅读任务,王慕清还要再看半小时左右与高铁相关的图书和视频,这让他的高铁知识储备远超很多成年人。

在一次班级特色课上,同学们的提问引起了王慕清的思考——高铁动车上,到底哪些位置比较舒服?哪些车型行驶得更稳定?他想到了用硬币立币测试和座位舒适度体验来检测稳定性。买上一张车票,带上一枚硬币,列车开动后,把硬币立在窗框上,看看会不会倒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慕清前后乘坐了25趟高铁动车,立硬币测试100次,还请教了动车所的工程师,最终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探究报告。

“学校的办学愿景是让每一个学生摘到梦想中的星星,所以我们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梦想,也希望家长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班主任蒋慧萍表示,王慕清的“高铁探秘实验室”是学校“家庭实验室”项目的一个缩影。早在2014年,学校就开展了“家庭实验室”项目,倡导将实验室建到家庭中的理念,鼓励家长为孩子提供参与科学探究的机会,指导孩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在家中开展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思维、实践能力。为此,学校提供了相应的“家庭实验包”,并且在之江汇教育广场上开设网络同步课程,以辅助学生在家开展家庭实验研究。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