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

怀揣海阔天空的科学梦
——2024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札记

在2024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闭幕式上,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用“生死存亡”来形容当前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处境。他提到,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大的突破性进展”的要求,鲜明表达了国家对青少年科学素养显著提升、拔尖科技人才大批涌现、关键领域科技成果迭出的迫切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力。为了早日达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目标,9月25日,江浙沪皖的校长们齐聚江城芜湖,展示已有经验,共商工作机制,远瞻长三角地区科学教育的未来。

□本报记者 池沙洲 文/摄

“科学课程建设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用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困难和应对挑战?”论坛主持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宜江问在座的嘉宾校长。

困难在于人

“我们经历了一系列难题,但没有一个是跟钱有关的。由于我们学校是无锡市唯一直属的小学,财政支持力度很大。我觉得科学课程建设的困难在人。”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高纯回答。

当天没有来到现场的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明霞曾经对高纯说:“你要记住,科学教育是我们附小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

领导的话当时让高纯觉得很难理解,而且在现实中也很难操作。“语文教师说,科学教育不是科学教师的事情吗?和语文有什么关系?而且,因为大学没有一个专业叫‘科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背景分别是化学、生物、地理,不一定能和学校推出的某个项目相匹配。比如学校提出要做STEAM中的工程教育,我们都找不到一个专业对口的教师。”

蚌埠市第八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崔进军表示,他们遇到的困难是“差异”,但他没有作过多阐述,只是介绍了学校周边的环境:“从我的PPT上看,我们学校的周边都是楼房,看起来跟城市没有区别,很难相信这里面住的都是农民。因为我们这边房子比较便宜,学生的父母在江浙沪打工,然后爷爷奶奶就买了一套房子。”

可见,崔进军所说的“差异”指的是城乡差异,它导致了生源构成、家长层次、经济支持等方面存在的弱势。为淮河两岸的留守儿童做科学教育,困难不仅难以避免,而且不是一星半点。

此外,东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卢跃龙讲了他遇到的困难——当地政府和民众对县中崛起的热切企盼对学校造成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不仅有2024年新高考“物化捆绑”给学生选科带来的纠结,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所普通县中,如何开放多样的社团和体艺活动,保障全体学生享受学校独特的科学教育。

解困亦在人

各科教师不接受科学教育的问题,高纯只用了一张表就轻松破解。“这张表叫课堂观察表,它的作用是把科学思维的底层逻辑推广到每个学科。”

就算是在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对学生回答提问时的夹七夹八、毫无章法也会感到头痛。“我们为语文课设计了一张发言范式表,教学生怎样表达、补充和佐证,语文教师觉得很管用,就开始重视科学的论证方式。”语文组和科学组就这样顺利地被拉到一起“合署办公”,共同为开发科学课程制定建议书。

学校实行科学教育“校策”多年后,科学元素逐渐渗透每一个学科。英语课讲起了关于大运河的地理知识,数学期末考试中加入了蜂巢问题……直到去年的一天,学校承办无锡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工程教育素养提升大赛,不巧原先总负责的教师在外地参加研修活动。

等他匆匆赶回学校,在大赛现场发了朋友圈,只有四个字“此时无声”。别人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往年带学生团队外出比赛,无人关心,无人喝彩;而现在各科教师同心合力,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他在与不在活动照常开展,这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高纯在叙述学校科学教育从无到有、从设想到落地时,无意中透露了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10年,现实地印证了教育所需的长期投入和努力。

资源从何来

2021年,江苏少年工程院在南京市第一中学揭牌。“这是一个面向全省中学生的项目化学习平台、多学科浸润式学习的课程基地。”该校党委书记、校长朱焱介绍,“对所有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开放,以冬令营、夏令营和学术周等相对松散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潜质。”

工程院以两年为期甄选和培养“小院士”,要求完成3个研究性学习任务,获得18个学时的学分,参观甚至是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厉害的是,“小院士”要通过由5位真院士组成的评审团答辩。迄今为止,“院士1课堂”已开展了34期,共有17位院士受聘来校宣讲。

朱焱回忆,这一切源于那年,他列席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次高规格会议。朱焱利用大会间隙,在会场寻找那些胸前戴绿牌子的(院士),邀请他们共襄盛举。院士们都表示支持,尤其是江苏籍院士,对有利于家乡学子的大功德表现出超常的热情。

此外,南京一中和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设立了若干工作室和实验室,共建“人才贯通培养”基地。

而崔进军所在的蚌埠八中没有如此好的条件,“没有政府给我们大的投入,没有大学给我们大的学术支撑”。按他的说法,淮上区虽有市区之名,实际上是与蚌埠市所辖的其他3个县齐名的“大农村”。

农村学校做科学教育,只能扎根乡村,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崔进军介绍:“在学校半径10公里的范围之内,有3个自然生态保护区。”最有名的要数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园内除了维管束植物193种,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之外,这里还是鸟类的天堂。其中有上亿年历史的“鸟中熊猫”震旦鸦雀,已被列为世界濒危物种。

距学校3.5公里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出土了国宝级文物陶塑纹面人头像的双墩新石器文化遗址;而蚌埠工业园区就坐落在淮上区,集中了物流、化工、乳业等一大批企业。

这些在地图中看上去并不显眼的名字,却具有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可供师生实地参观、考察、实训。

“科学课程的资源的确很紧缺,但另一方面,很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朱建飞认为,在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之外,如何优化现有资源常被忽视。

“每年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会去清理科学储藏室。这时候就会发现,我们花了很多的钱,买了很多的装备,但有一些装备因为不经常用,或者不会用,都搁置起来了。”

现在,学校科学团队会在学期末开一个碰头会。“大家坐在一起研究,哪些装备、哪些功能还没有被有效利用,可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活动让它物尽其用。”

濡染呼吸间

中国古代有造福全球的四大发明,在近代却错失了科技革命的良机,原因何在?这是“李约瑟之问”的大意,它与反思学校教育体制的“钱学森之问”一道,不断叩问着中国教育界知识分子的心灵。

在这次论坛上,高纯重提这“两问”,绍兴市柯灵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金华星的解决之道是:科学教育应营造一种“能让学生浸润其中,像呼吸一样自由的空气”。

学校从打造校园环境入手,从一楼的“绍兴街”、二楼的“科普院”,到三楼的“航空航天城”、副楼的“两弹一星长廊”,直到建成17个以古今中外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教育场馆,并请院士题写匾额。

金华星致力于把科学、信息、科技、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进行整合,在全校打造项目式、拓展性、融合型的大科学课程,为学生绘制科学素养的“五色图谱”,即“以科学素养引航为原色,以科学课程奠基为本色,以科学环境赋能为彩色,以科学资源润色为绿色,以科学思想行走为底色”。

而高纯将锡师附小的科学教育架构概括为四个“jiā”——“佳、加、嘉、家”。第一个“佳”是优秀,即高水平实施国家课程;第二个“加”是做加法,全学科合力带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第三个“嘉”是嘉年华,在学校的专用教室、主题教室和角落教室,时时处处皆是科学探究的场景;第四个“家”是科学家,学校成立了江苏少年科学院,与南京一中的江苏少年工程院相得益彰,延聘科技工作者来校指导,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解决问题。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汪建设为学校的“一馆万人”而自豪,无论是14间科学实验室、4个种植园,还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小学自建自管的大型公益类科技馆,均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并接待外校参观团,场馆使用率均达到了100%。

精神永流传

东阳中学的进门处有一座中国现代物理学先驱严济慈先生的雕像,他的双脚被每逢临考前来瞻仰的学生摸得锃亮。卢跃龙一点也不避讳描述这道奇特的风景,因为他觉得这除了“抱佛脚”祈求好运,还流露出学生对严老的景慕、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以“严济慈—潘建伟—陆朝阳”为师承脉络的东阳中学物理学科体系的崇敬之心。

正如《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所主张的:“推动全媒体传播,营造科学教育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很多校长都提到,科学教育除了构建校本课程、增强师资力量、开发调配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为此,一些学校充分发掘校史资源中的科学力量,让科学精神指引学生迈向艰难曲折却又前景光明的科学之路。

从东阳中学走出的11位院士、500多名博士、5000多名教授,将科技之光洒满了学校的“慕光小径”,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将勤学传统和科学精神在学子心中延续。

“锡师附小创办之初的1913年,首任校长、教育家顾倬即提出‘诚勇’的校训,旨在培养诚朴谦逊、勇攀高峰的‘诚勇少年’。”高纯继续陈述,“时至今日,附小又提出‘乐学’的科学教育理念,‘诚勇’与‘乐学’相互支撑,构成了‘人’字的一撇一捺。科学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科的人文性,始终指向‘育人’的学科目标。”

上海市向明中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晚清教育家马相伯。为对抗封建专制主义的学校制度,他倾尽家财,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震旦大学前身)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

随着从上世纪80年代掀起的一股科学教育热潮,学校积极开展了“三小”(小创造、小发明、小专利)活动。这一传统一直保存、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由普及型的兴趣小组、提高型的爱好者协会、创造型的研究院构建的三梯度式科学教育体系。学校由此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以首次发现“中华螽斯一号”的小小昆虫学家黄文华为代表人物。

校长胡宏讲起了编外教练傅赟的故事。傅赟是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工程师。“2012年,傅赟带领同伴过关斩将,为向明中学获得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冠军(结构类项目)。从美国回来以后,他向学校递交了一份申请,竟然希望重读高二,再夺汽车类项目的世界冠军。虽然最后没能如愿,但他工作以后多次回到学校指导学弟学妹,终于在今年了却了夺冠的心愿。”

大屏幕上,时隔12年的前后两张在世界赛场上的获奖合影并列呈现,令在场观众不禁动容:科学有如此大的魔力,竟能让少年矢志不渝,一生追寻。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