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章 翌
台风“普拉桑”过后,杭州市南肖埠小学教师郑迎春起了个大早,到学校看了看。所幸,风雨并没有对农场造成毁灭性伤害,地里刚冒出的绿芽还水汪汪地挺着。
2023年9月,执教体育的郑迎春开始兼任劳动课教师。“劳动课的内容很丰富,种植只是其中一项。”郑迎春说,“等学到种植的时候,没地种,怎么学呢?”于是,她未雨绸缪,在校门左边和教学楼二楼的阳台开辟出两块农场,种上番茄、萝卜、红菜薹等,作为劳动场地。随着参与种地的学生越来越多,郑迎春发现,对患有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的学生来说,种地成了一种疗愈的方式。
每天一有空,郑迎春就在这两块地里忙活,翻地、浇水,种子发芽后铺遮阳网……慢慢地,热情的学生会主动在课间来帮忙。郑迎春很欢迎他们的加入,学生一多,就形成了一支固定的队伍。
其中,学生小何有些与众不同。去年,种子刚种下时,三年级的小何爬上楼,远远看着郑迎春忙活。“一开始,他不说话,一和他搭话,他就跑走。”但每到下课,小何必到。郑迎春就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了起来。“老师,你在堆肥吗?”时间久了,终于有一天,小何轻声问道。原来,小何的爷爷是农民,他从爷爷这里学到了很多种地的知识。郑迎春便顺势让小何加入,一起种地。
邀请发出后,小何却有些犹豫。他的理由是:“我是个差生,没有资格做这件事。”郑迎春坦言,“当时自己的眼泪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后来找小何的班主任打听,郑迎春才知道小何有孤独症,尽管教师们平时想尽办法鼓励他,可他在自我否定里越陷越深。“小何对种地感兴趣,看到种子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他会不会有变化?”郑迎春请小何的班主任做工作,力邀小何一起来种地。就这样,每天做完作业,小何就会来帮忙。“一开始他不理人,做事也有些冒失,比如浇水经常浇过头,把菜地弄得像水塘一样。”就这么一点点教,慢慢地,小何的语言表达变得清楚了,两人的对话也变得顺畅起来了。
就在小何“入伙”时,地里又来了另一个学生小汪。郑迎春曾教过小汪体育,在她的印象中,小汪是一个文静的孩子,“没想到她出现了厌学情绪”。但郑迎春发现,只要是劳动课,小汪一定在。于是,郑迎春向小汪发出了“一起种地吧”的邀请。“起初她还有些扭捏,我就把她‘拖’来,让她帮我忙。”现在,小汪克服了厌学情绪,每天一早就来学校的地里看一看。
随着参与种地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学期,学校将“种地”开成了一门社团课,目前已有40多名学生加入。社团里像小汪和小何这样在心理或情绪上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有10多人。在种地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暂时走出了“困境”:厌学的小X因为挂念菜地,每天会来学校半天;患多动症的学生小W,能静下心来听郑迎春布置种菜任务……
不久前,农场里的小番茄熟了,大家七手八脚地采摘,不爱笑的小汪也抿着嘴笑。番茄摘下来,大家都不舍得吃,擦干净收起来。小汪告诉郑迎春,这颗番茄不能吃,要带回家给爸爸吃。“我当时就觉得,做这件事真有意义。”郑迎春说,过去自己对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的表现知之甚少,更别谈如何去帮助这样的学生,所幸通过种地,“误打误撞找到了方法”。
这些天,新学期的第二批种子也到了,芹菜、羽衣甘蓝、黄姜……新一轮的生长又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