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林彬燕
“我是小学生啦,耶!”镜头推进,这一刻纯真的画面被定格。开学报到这天,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心小学异常热闹,校园各处都有微电影社团成员的身影,他们正为微电影《开学劳动第一课》拍摄素材。
在头陀镇中心小学,微电影社团是一支重要的宣传队伍。学校的大型活动一般都由他们承担拍摄任务,最终以微电影的形式在校区级平台上播放,展现学校师生的风采和教育成果,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微电影社团的成立源于一次在红糖制作基地的实践活动。每到冬季甘蔗丰收,头陀人就会用传统手法制作红糖,以延续一味香甜。为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每年冬天,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红糖制作基地一探究竟。学生们心中充满好奇:甘蔗会开花吗?甘蔗最高能有多高?甘蔗是怎么变成红糖的?……
面对种种问题,学校有了组建拍摄团队的想法。去年冬天,一支包含调查组、采访组、拍摄组的队伍成立了。五年级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实践探访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策划脚本,将甘蔗与红糖“前世今生”的故事制作成微电影《“蔗”里糖香“红”扬天下》播放。
“我喊‘开拍’后,你开始介绍基地的情况,然后绕到制作工人的旁边采访。”“这一条再来!”“能帮我打个光吗?画面不够亮。”令人惊喜的是,学生们对微电影这种新颖、有趣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承担起编剧、导演、场务、摄影、后期制作等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想尽办法解决技术上的难题,通过镜头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
“微电影作为一种集编剧、导演、拍摄、剪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多媒体制作技能,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艺术审美能力,提高探索和创新意识。”校长孙海兵表示,这一次的微电影制作尝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微电影社团便应运而生。
每周三是社团活动时间,指导教师会为社团成员统一授课,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普及、剧本创作、拍摄技术、后期制作等,学生们需要从微电影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制作流程开始接触,再到学习剧本创作的基本技巧,包括故事构思、角色设定、情节安排,而后尝试拍摄、剪辑。通过全面系统的课程学习,最早加入的成员已经可以胜任编剧、导演、摄影师等不同的岗位,展现出独当一面的气势。
面对大千世界,学生们将镜头瞄准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近年来,双季茭白成为头陀农业的一大支柱,成为农民致富的“聚宝盆”。今年上半年,学生们聚焦茭白种植产业,经过2个月时间的策划、拍摄,推出了一部家乡宣传片——《“茭”个朋友》。
目前,由学生拍摄的多部微电影已在区艺术节中获一等奖,作品在各个平台播放。在孙海兵看来,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家乡人文,微电影社团不仅为学生搭建了能力培养和展示的平台,更涵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