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9月13日 星期
仙居县下各第二中学吴灵秋:
把学生装进心里

吴灵秋和学生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廖钗勤

描绘这个关于热爱的故事,需要从一双含着憧憬的眼睛开始着色。

“长大后,你想要做什么?”对于仙居县下各第二中学数学教师吴灵秋来说,从童年到少年,她的答案从未变过,她的梦想始终是“成为一名数学老师”。2011年,从台州学院毕业后,吴灵秋来到下各第二中学,如愿成了一名数学教师。在这所乡村中学,她一待就是13年。

课堂上的吴灵秋总是满脸笑容。“刚开始教书时可不是这样。”吴灵秋回忆道。初登讲台,难免青涩。一次赛课活动后,教研员给她的课堂开出了“面无表情、目中无生”的“诊断书”。尽管是科班出身,但吴灵秋发现,教学不仅讲究章法,更讲求艺术,“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让自己的课堂有人情味,这样学生才会从心底喜欢上老师,喜欢上这门课”。于是,她试着调整原本严肃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也变多了。

光是改变教学风格还不够,为了找到更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路径,吴灵秋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参加线上和线下的教研活动,孜孜不倦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了最大化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她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点融入日常生活。一次,为了解释清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数学知识,吴灵秋让学生自己设计过街天桥。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构思、画图……吴灵秋知道,学生们会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掌握知识,发现数学的魅力。

此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收获,她还设计了针对不同学情的分层作业。为此,她常常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作业设计上,“老师只有把功课做足了,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对于热爱的教学事业,吴灵秋始终怀着虔诚和热情,不知疲倦地“奔跑”着。

课堂之外的吴灵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次,学生小彭在课堂上与任课教师产生了矛盾。情急之下,吴灵秋把家长请到了学校。可家长冰冷的态度让这次家校沟通并不顺利。“很多问题少年的背后其实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他的老师,我不能不管。”吴灵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那天起,吴灵秋会时不时地和小彭套近乎。后来,吴灵秋“邀请”小彭放学后留下来打扫卫生,“原本以为会被拒绝,可他还是留下来帮忙了”。看着小彭认真的背影,吴灵秋心头一热,“再叛逆的孩子也有善良热心的一面”。为此,她特意为小彭制作了一张“劳动小帮手”奖状。令她意外的是,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小彭家长的感谢电话。一张奖状就这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原本紧张的家校关系也得到了缓解,“其实家长和学生一样,都需要鼓励和看见”。

以真心换真情。在吴灵秋怀孕期间,她班里的学生“仿佛瞬间长大了,他们会自觉维护班级秩序,学习也很主动,让我省了不少心”。回忆起这些细微瞬间,吴灵秋哽咽了。在学生们的眼中,吴灵秋“温柔又强大”;在家长们的口中,吴灵秋“专业又亲切”。她用耐心和温柔编织出了这份家校之间双向奔赴的信任。

从教13年,吴灵秋同样见证了下各第二中学的变化和发展,原本旧的校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观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对于这位一直坚守乡村教育的教师来说,学校已经成为她难以割舍的第二个家。除了硬件的改变,吴灵秋和记者分享了近年来她观察到的新改变:“农村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坚守和付出都是值得的。”说到这里,吴灵秋欣慰地笑了。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