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9月13日 星期

方腾:在乡间田野,“种”下文化

方腾(左)与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干部讨论、推敲文创产品。(受访者供图)
方腾(右)与衢州市柯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秀芬交流工作。(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童抒雯

走在浙江的农村,时常能看见这样的景象:学生们走走停停,将乡间美景定格在纸上;“村晚”举办得热火朝天,有的村还刮起了“非遗风”,陶艺、竹编、漆扇等一些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人们手中代代相传……这背后离不开一群文化特派员的努力和坚守。

今年5月,随着全省首批文化特派员“上山下乡”,文化的“星星之火”正乘“燎原之势”,在浙江的绿水青山间,画下了一道道不一样的文化风景。

广袤天地,大有可为。当文化特派员与乡野相遇、与村民相逢,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又会为乡村带来怎样的改变?这一次,记者跟着文化特派员、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方腾的脚步,一探究竟。

出谋划策的引路人

9月6日上午,在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的文化礼堂里,一场关于沙湾村研学路线设计的头脑风暴正在进行中。“我们要赶在十一黄金周这个节点之前,把3条研学路线再进行一轮优化。”“研学路线里可以增加一些体验感强的项目。”“文创产品的方案还要再推敲推敲。”……一个个新鲜的想法从方腾的嘴里不停地往外蹦,言语间流露出期待和向往。

今年5月,方腾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她被派往沙湾村,开启为期两年的省级文化特派员生涯。“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是每一位文化特派员肩上的责任;如何发挥自身所长,释放乡村文化潜力也是每一位文化特派员需要作答的课题。

接到任务后,方腾一刻都不愿停歇,从5月起,她就带着学校的师生团队一头“扎”进了村庄,走访农户,田野采风……方腾深知,打造乡村的文化品牌前提是要吃透乡村背后的隐藏信息,“我的专业就是广告策划,要把当地真正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再将其广而告之”。大量的实地调研让她迅速摸清了沙湾村的“家底”,也让她明晰了努力的方向。

沙湾村位于衢州诗画风光带的核心区域,一条衢江贯穿全村。“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每每介绍起沙湾村,方腾总是忍不住赞美一番。此外,沙湾村还拥有赵抃文化这张“金名片”,有着传承衢州南孔文化的好土壤。但方腾在调研中发现,全村尽管守着一个“金饭碗”,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整体相对零散”。如何串珠成链?很快,方腾为沙湾村的品牌定位开出了3张“处方单”:传承赵抃的清风文化,打造日落沙湾的自然风光带,发挥青龙码头的交通优势。

“方老师提出的方案落地性很强,团队的执行力也快。”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宣统委员姜志璐在惊叹之余,更是充满了敬佩,“别看她才来了短短几个月,我们沙湾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创产品,新的研学路线也在不断优化中”。

“自从文化特派员来了,村里的人气就上来了。”对于这点,沙湾村党支部书记徐新虎最有感触。徐新虎有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每个月来村参观的团队数量,“从6月起到现在,我们村一共接待了100多个团队,接待的人数和往年比明显多多嘞”。热闹的人气让这位老支书燃起了信心,“没想到高校来的专家真能帮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文化特派员制度在选派方式上的推陈出新。文化特派员的专业和特长需要与基层需求相匹配,主打一个“双向奔赴”。身为衢州人的方腾坦言,得知自己要回乡,有过近乡情怯的顾虑。好在她“用脚步丈量,用耳朵倾听,用内心感应”的方式破冰,在扎根乡村的过程中,她也愈发感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倚重,“我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农村有看头、农业有干头、农民有奔头”。

另一种课堂

7月的一个清晨,当整个沙湾村还沉浸在梦乡中,一场研学路线的调研已经悄然开启。“这里是青龙码头。在古代,人们要从这个码头进入浙江……”徐新虎的讲解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的听众是一群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

沙湾村地势狭长,从村头到村尾,不到半小时的路程,整个队伍却足足走了一上午。“村里的每条小路我们都走了一遍,就是为了设计出一条最优的研学路线。”学生周轩宇回忆道。

文化特派员从来不是一人作战。看似一个人,实则一个团,在方腾的后援军中,这支由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整个暑假,方腾和她的学生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泡在沙湾村,一起打磨研学讲解词、设计文创产品,有时为了一个创意,团队成员们一起讨论至夜深。

事实上,让学生主动链接乡村,用专业知识改变乡村文化风貌是这位年轻教师最想看到的画面,也是她为学生开设的另一种课堂。“理想与现实需要并肩作战”,在方腾看来,广告策划专业中的关键环节在于创意能否落地,“学生只有在脚踏实地的体验之后才会有真切的收获”。对此,学生刘晨歆深有感触:“以前自己写策划案时更像是在空中建楼阁,现在会考虑如何将策划落地,目标更明确了。”

改变还在更多的地方发生着。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黄施茹也是实践团队中的一员,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中国的农村,同伴们的认真和努力同样感染着这个“异乡人”,“中国把农村建设得这么好,我希望有一天我也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家乡”。

在一场志愿者活动中,一名村民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一句朴素的肯定让方腾至今记忆犹新。在她眼里,文化特派员的新身份更像是一座桥梁,“它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并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建设乡村、反哺家乡的种子”。

在乡村“种”下文化

“这个暑假,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设计出了3条不同类别的沙湾村研学路线!”一见到记者,方腾难掩兴奋,分享着喜悦。鲜为人知的是,看似简单的成果却凝聚了整个团队一个夏天的心血,“我女儿和她的老师‘投诉’,她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妈妈了”。

全情投入的背后是另一种情感的支撑,对于农村,方腾总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一年前,方腾跟随浙江传媒学院组建的文化特派团来到青田县,开展文化帮扶。在一次次的走访和调研中,方腾感受到了一种落差,“有些时候,农村百姓并不能和城里百姓享受同等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方腾看来,文化特派员就是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一座重要桥梁。

记者观察到,在首批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中就有不少高校教师的身影,他们躬身入局,在乡间田野,“种”下文化。和方腾一样,他们是赶路的人,也是铺路的人——

在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浙江大学教师李承华通过开设“文‘言’”系列宣讲课,为村民们送上了一场场生动丰富的文化大餐;在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村,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师陈楠江结合村落傍水而建的特点,提出了“江南水村图”的设想,让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光照进现实;在宁海县一市镇箬岙村,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师任天与当地村民联手,打造了一处处乡村文化的新场景,吸引着游人驻足打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文化的种子已经播撒,以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对浙江来说,文化特派员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