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榜上有名。这是继领衔完成的“生长因子FGFs调控糖脂代谢新功能与新机制”项目于6月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后时隔两个多月,他再获殊荣。
一边瞄准科技前沿、破解卡脖子问题,一边深耕药学教育、积极探索推广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接连获得的两项荣誉,是对李校堃40年职业生涯的最好注脚。
敢为人先,做学科的开拓者
1992年的一个深夜,李校堃骑车回学校寝室时不慎摔倒,人掉进了沟里,大半张脸被石头划伤,预计要缝合30多针。当天夜里他疼得睡不着觉,就拿出了放在冰箱里的、尚未进行过临床试验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雾剂对着伤口喷了几次,没想到一会儿伤口就不疼了,第二天伤口结痂了,第二个星期结痂脱落,再过一周后伤口痊愈,也没有留下明显的疤痕。
缘分天定,这段特殊的经历促使李校堃投身生长因子的研究。在当时,这属于小众领域,不被国内外同行看好,他们都劝李校堃早点转向其他医学热门领域,但李校堃有自己的坚持:“身为科学家,不能什么热门就研究什么,而是应该认定一项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研究,深耕下去。”
李校堃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当时很多实验设备都是手动的,为了第一时间获取关键数据,他彻夜蹲守在实验室,困了就席地而睡。随着职务升迁,李校堃不得不匀出一部分精力处理行政工作,一处理完,他又急匆匆地跑回实验室。那段时间,因为“白天当学院院长,晚上做实验室主任”,李校堃每天只睡4个多小时,许多学生都曾在凌晨的实验室楼里遇到过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终于成功把生长因子提炼出来了,此时距离李校堃投身生长因子领域已经过去了15年。“我研究生长因子30年,这个事很难,1万头牛的脑垂体只能提炼出1克,成本太高了,幸好有了基因工程,我就把基因技术用到提炼上来,大大降低了成本。” 李校堃说,正是这个巨大的技术突破,让生长因子这项研究正式进入生物医药研发阶段,离造福国家和人民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随着研究深入,李校堃发现,生长因子对治疗多种疾病都有帮助,由此团队细化出多个研究方向:生长因子与代谢疾病,生长因子与肿瘤,生长因子与神经保护,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每一个方向背后都是一片科学蓝海、一条全新产业链,更是一个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好机会。
因过度劳累,2021年李校堃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而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快给我抽血,可以当作科研样本分析。”在他患病不同阶段抽取的全周期血液,被用于进一步深化生长因子在脑部疾病及神经康复方面的研究。30年后再次以身试药,是偶然也是必然,临床医学专业出身的李校堃对此看得很淡,“我就是个样本,只要对实验有益,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
正是抱着如此信念,比日本早4年,比美国早6年,李校堃团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新药的国家,抢占了世界生长因子制药领域的制高点。30年时间,把一个冷门小众研究领域带到领跑全国、闻名世界的高度,李校堃做到了。
甘为人梯,做育人的传承者
“他是位智慧的长者,帮我理清了头绪,让我坚定地沿着科研路走下去。”相识20年,本科、硕士、博士、结婚……温医大研究员陈高帜的人生重要时刻都有导师李校堃见证。说起过往,陈高帜兴奋不已,仿佛回到本科阶段他走进李校堃办公室毛遂自荐时的场景。他的同学、温医大研究员王周光也有类似感受,“在美国求学时遇到困难,是李老师一次次跨越时差连线,为我支招”。
进入高校工作的第一天,李校堃就明确了自己的头等大事——发掘和培养人才。现在团队的100多位成员中有不少人曾是他的学生。在李校堃的指导下,他们一路深造,找到了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逐渐成长为能挑大梁的学科骨干。
如何持续培养专业水平过硬又具备医者仁心的学生?在李校堃的规划下,学校药学院逐渐搭建起了基于大药学理念的科教融合、医药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培养体系。本科生入学后,会被分配至博导、硕导领衔的课题组跟岗学习,他们既能参加团队会议,了解科研基本模式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又有机会实操,还可以定期到医院、药企等单位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不论是直接就业还是读研深造,都极具竞争力。”药学院副院长卫涛介绍,为了帮助本科生尽快树立专业认知,李校堃每学年都会挤出时间给学生上“专业导论”课,下课后耐心答疑,身体力行地向学生演示一位优秀的药学人该如何言、如何行。
2018年李校堃晋升校长后,受益者从药学院学生扩大到了全校学生。2022年7月21日是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学生胡锐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只在网络视频上见过的温州首位本土院士李校堃,亲自登门来送录取通知书。本以为是一面之缘,没想到开学后没多久,胡锐又遇到了李校堃:“校长认出了我,问我对食堂、寝室是否满意,学习进展如何,还要求我用英文回答,嘱咐我学医的同时也要学好英文。”
李校堃认为,教师应具备五颗心:爱心、暖心、关心、同心、热心。从教近40年,他已从当初仅比学生大几岁的哥哥变成了如今的爷爷辈,对学生的爱却在时间的累积下越酿越醇。
2019年当选院士后,李校堃不仅仅是温医大的专业风向标,更是全国开设了生物制药专业的135所高校的领航人。在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李校堃对135所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摸底,结果不太乐观,“既有生物制药专业历史短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学校学科基础薄弱、师资匮乏等主观因素”。由李校堃牵头,学校邀请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今年9月,全国生物制药专业的本科新生就能用上第一批教材。此外,学校还申请了教育部生物制药专业虚拟教研室并被立项。通过这个平台,身处天南海北的教师可以共学共研、下载优质课件、聆听示范课,实现共同进步。
知行合一,做社会的联通者
“不能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不能把奖项锁在抽屉里。”采访时,李校堃反复提到这句话。在他看来,药学专业一手拉着人民身心健康,一手拉着产业结构升级,必须打通校内外壁垒,将“产学研医”蓝图一绘到底。
在李校堃的建议下,药学院建立了细胞生长因子药物与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与此同时,温医大和温州市瓯海区委区政府合作打造了中国基因药谷,作为李校堃团队科研成果的重大转化平台。基因药谷内,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和穿白衬衫的企业家在同一栋楼里办公,达成了医疗医学的临床研究、产业转化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和互动。放眼全国,李校堃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已被推广应用到6500家医院,其关键技术孵化了2家上市公司,产生超150亿元的经济效益。团队攻坚多年的成果真正与社会联通、与时代接轨。
在长期与临床一线打交道的过程中,李校堃了解到有患者因种种原因,不敢寻医问药,没有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于是2021年他发起了“肤生工程”公益项目,多次带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义诊活动,先后在青海玉树、西藏那曲、福建福鼎、陕西富平,以及温州文成、泰顺等地建立了60余个创面修复救助点,与40家志愿者义工组织合作建立公益救助网络,开展公益活动165次、手术及住院治疗168次,累计捐款捐物650万元,总公益行程超15.3万公里,受益者5万余人。而跟随李校堃义诊的不乏一些刚入门的本科生,一批批实际救助案例成了药学生们最好的职业启蒙教育。
2021年,在为非洲国家介绍抗疫经验的过程中,李校堃关注到,非洲的一些村民在创面修复治疗方面有较大需求。于是他通过“肤生工程”先后捐赠了3批“中国—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医药箱”。箱内装有常用药械共计20多种,其中含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0支,用于非洲民众因艾滋病、烧伤、创伤、战伤等原因导致的各种创面缺损。此外,他还通过远程医疗等方式,帮助中非共和国的医院建设创面感染与修复专科,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李校堃最爱茅盾先生的这篇《白杨礼赞》,住院期间也反复播放音频。在他的家乡陕西,生长着许多白杨树,它们高大挺拔、耐干抗旱,狂风暴雨前绝不低头、严寒大雪时傲然挺立,而生于兹长于兹的李校堃也似一棵参天的白杨树,为温医大、为全国药学专业、为众多药学人撑起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