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是党和国家把我从一个农村普通女孩培养成为大学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我亲身体验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转变,感到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我是幸运的一代人
我的童年时代,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所以我对饥饿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农民艰苦的生活,以及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在农村锻炼的过程中,我在20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东阳厦程里村党支部委员、生产队会计、大队民兵排长,在农村的艰苦锻炼使我变得坚强和理智。1974年,我被推荐保送到浙江化工学院,读的是有机化工专业,毕业后成为母校有机化工教研室的一名教师,从此走上了教学与科研之路。
1982年,我调到工业管理工程系工作。为了改善知识结构,1986年,我到浙江省委党校读经济学研究生。在浙江大学周文骞教授、姚先国教授的指导下,获得浙大经济学硕士学位。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我感到自己还需要提高对国际金融的研究能力。1996年,我到复旦大学读国际金融博士研究生,师从姜波克教授。在复旦,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世界著名期刊中有关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术论文及相关著作,使我的研究视野逐步开阔。2001年,我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做访问教授。2006年,我作为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和研究,有机会直接聆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授等顶尖学者的讲课和学术报告,并在国际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在研究方法上逐步学会与国际接轨。
中年时代,我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1998年以来,我有幸成为第八、第九届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成员,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参与政府有关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围绕经济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才能为政府和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服务。我的40多份研究报告得到了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这更加激励自己要结合经济社会实际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努力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教书育人,需要思考做人与做学问的问题
我热爱教师职业,教学与科研使我的人生充实和自信。我热爱学生,学生的成长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40年的教师生涯使我体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需要解决好自身做人和做学问的问题。
关于做人,“谦”“俭”“诚”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勤俭寡欲,不为身外之物所支配,待人诚恳,处事诚实。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学科研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是基本职责。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像“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和品德,才能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行传递给学生,培育出优秀人才。
关于做学问,对己“学而不厌”,宁静致远,探索规律,坚持真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的前沿动向,在学术上不断超越自我。对学生“诲而不倦”,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为增长智慧走进校门,为更好地服务人民而走向社会。
程惠芳
浙江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中国数字经济与全球经贸规则研究院院长、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长三角创新管理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2015年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