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抒雯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一首青海民谣写尽了柴达木盆地的广漠和荒凉。自2010年起,浙江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如今14年过去了,从水韵江南到瀚海戈壁,一批又一批教育援青干部人才前赴后继,他们用心、用情、用力在这片辽阔的高原盆地上描绘下一幅幅教育画卷,更留下一则则教育援青的动人故事。
播下希望的种子
2022年7月,作为浙江第五批教育援青团队的一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林吉告别了还在襁褓中的幼子,跨越2500多公里的山海,来到了德令哈,挂职海西州教育局副局长,开启了为期3年的援青生涯。
7月的德令哈迎来了四季中最美的模样,万物向阳,风物中透露着朝气。然而,陡然跃升3000米的海拔高度让每一位援青教师见识到了“高原威力”。援青教师们在努力克服因干燥缺氧带来生理不适的同时,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作为教育领队,林吉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他带领着援青调研组深入海西州各地开展援青工作大调研,全面梳理教育援青中存在的问题和各地所需。
“在立足海西所需,充分发挥浙江所长的帮扶宗旨上,我们一定把中断的线重新接上。”“军令状”已立,林吉带领援青团队马不停蹄地跑遍了整个海西州。在援青团队的牵线搭桥下,温州市与格尔木市、杭州市与德令哈市、嘉兴市与都兰县、台州市与茫崖市、宁波市与天峻县、湖州市与乌兰县、绍兴市与大柴旦行政委员会签订了新一轮教育帮扶协议,全州共计101所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分别与浙江省99所各级各类学校结对并签订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协议书,实现了浙江与海西州、县、校三级结对帮扶全覆盖。
有一次,林吉来到了天峻县的一所民族学校调研。学校仅有30名学生和4名教师,但让他欣慰的是,艰苦的硬件环境没有浇灭当地学生渴望知识的热情,“他们的眼睛特别清澈”。每次回想起这一幕,林吉愈发觉得教育援青的责任更重了,“教育援青不仅是资金帮扶,更是智力支持,要发挥每一位援青教师的积极作用,在青藏高原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步履不停的援青人
记者了解到,浙江第五批第二轮教育援青团队由19名援青教师组成,他们分散在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海西州高级中学、德令哈市第一中学进行“组团式”支教,将浙江先进教育理念、方法与海西教育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帮助当地学校提升教学管理和教研水平。
今年3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教师章彩涛从上一任援青教师封燕芳的手里接过接力棒,挂职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机电专业。同时,作为2024年青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负责人之一,章彩涛来不及休整便投入到紧张的赛事筹备中。从赛场准备到流程安排,从协调资源到解决突发问题,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
作为海西州唯一一所高职院校,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已于2023年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支援帮扶合作意向。章彩涛由衷地希望柴达木盆地的职业教育能借着这股“东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他的牵头下,今年学校正式成立了产教融合办公室,为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推进产教融合提供新的平台和机会。
来自龙游县灵江高级中学的宁斌现为海西州高级中学援青校长。援青期间,正值青海省启动新高考改革,为了帮助当地师生尽快了解和适应新高考规则,宁斌把自己的工作半径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他曾多次赴乌兰县、天峻县等地开展新高考讲座,将浙江部分地区的新高考、新教研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师生和家长。与此同时,宁斌还主动联系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两地教师优质课、作业设计、论文3项评比活动,解决当地教师最关心的职称评聘难题。
在德令哈一中,“杭州班”是一块金字招牌。从2016年至今,德令哈一中的“杭州班”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来自杭州市萧山区通惠初级中学的周霖超在德令哈一中担任援青校长一职。支教两年多,周霖超坚持每天清晨出现在校门口,热情地和进校学生打招呼,即使是零下20摄氏度的严冬也从未间断。在周霖超心里,他一直希望用阅读为当地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世界。为了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周霖超自告奋勇地承担了学校阅读社团的工作。他还准备了不少教学辅导类书籍,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翻开周霖超的日记本,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西行,向着金色的世界,愿尽萤火之光,亮你一程前路。”这份援青前的期许成了他前进的动力,也成了每一位援青干部和教师步履不停的写照。
量身定制的课堂
德令哈是多民族地区,班级里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嘉善中学语文教师彭潇湉任教于海西州高级中学。她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滑铁卢”。了解学情后,彭潇湉决定从夯实基础入手,狠抓学习习惯。一段时间下来,她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要帮助这里的学生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是她最朴素的援青愿望。
杭州市三墩中学英语教师刘雪婧在德令哈一中的第一堂课也并不顺利。“全英文的授课方式并不适合这里的学生。”发现问题后,刘雪婧及时改变了教学策略。为了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刘雪婧会时不时地向杭州大后方求教。“学校的同事和西湖区的英语教研组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刘雪婧坦言,正是后方的托举让她有了底气和信心。
淳安县千岛湖初级中学教师徐兴到德令哈一中后,接到第一个任务:当班主任。他在班里实行“自主化管理”,鼓励学生自治,自主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在徐兴看来,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班级管理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让学生学会自理,才能最大地激发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主人翁意识”。
细心耕耘课堂的同时,援青教师更不忘向外拓展资源。杭州市文海中学教师徐翔负责德令哈一中七年级生物教学。支教第一学期,徐翔和同事们启动了国际教育实践项目“未来之城”。学生们通过项目制的学习方式,实地考察当地的太阳能企业和制碱企业,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参与未来城市设计。在徐翔看来,新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为当地学生“点了一盏灯”,“我们希望让青海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拥有更宽广的视野”。
湖州市行知中学教师初燕萍现担任海西州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师。凭借着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和个人魅力,她很快就成了学校里的“人气王”。但事实上,初燕萍的援青之行起初并不顺利,在浙江家中的孩子让她牵挂万分,“任何时候都不能当逃兵。孩子总会长大,他会理解妈妈的追求和选择”。
初燕萍回忆,援教期间一位女出租车司机的故事让她记忆深刻,“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从海西州高级中学毕业的。而她的童年因为读不起书而早早辍学。海西州高级中学由浙江独立援建,学生来这里读书都是免费的,这让我觉得浙江做的这件事特别了不起”。
对于每位援青干部和教师来说,“来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离青留下什么”的扪心自问此时此刻与他们的故事形成了互文。在这片金色的高原上,会有更多优秀的浙江干部和教师前赴后继,续写教育援青中的动人章节。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