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 颖 张纯纯
偌大的中国版图上,新疆阿克苏地区与浙江相隔千山万水,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千年之前,阿克苏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浙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这条路上往来的商队让两地紧密相连;千年之后,对口支援工作又将两地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浙江援疆干部带着使命与责任来到边疆,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
2010年以来,浙江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大量项目、资金、人才来到天山南麓。在这之中,浙江教育力量不断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活力,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接力前行,让教育的种子在荒漠戈壁落地、生根、发芽。
他们组团援疆释放大能量
如果问起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年轻教师“教学中遇到难题最先想到谁?”答案多半是援疆教师。在阿职院有一支12位浙江教师组成的“组团式”援疆团队,在治理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帮扶。在“大组团”基础上,又组建了5人合作模式的“小组团”重点帮扶阿职院医学院建设。“‘组团式’援疆既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又更容易形成工作合力,而‘小组团’这个优势更为明显。”阿职院“组团式”援疆团队领队吴冰告诉记者。
一年多来,5人“小组团”凝聚合力,助推医学院发展:依托后方高校资源,在医学院筹建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培养基地,帮助教师提升学历;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编制个性化的“传帮带”计划,助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发起成立科研训练营,面向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和实战训练,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帮扶举措,医学院近几年入职的教师罗幸明显感觉到自己正在不断成长。目前,她已成功立项1项院级课题。
在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同样有一支“组团式”援疆团队。塔职院是一所年轻的高职院校,存在体制不够健全、师资匮乏等问题。为此,浙江选派了6名援疆教师,其中,来自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周志国任塔职院院长,他有多岗位中层经历。接到任命后,周志国立即了解塔职院情况,并提前一周到学校部署开学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援疆团队充分发挥浙江职教资源优势,健全制度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同时,解决师资紧缺难题,培育当地教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组团式’帮扶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问题导向,根据受援单位提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派援疆教师。”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干部人才组副组长、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副局长梁永辉说。2010年以来,浙江选派援疆教师2589名,居全国19个援疆省市第一位,深化从学前、中小学到大学,从普教、职教到特教的全链式全学科组团体系。
他们让浙江理念在戈壁扎根
6月24日晚,在语润浙疆“有氧诵读”直播间,援疆教师李鉴兵用吉他弹奏出国家通用语的4个声调,以唱的方式讲授国通语正确的发音技巧。今年4月,省援疆指挥部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阿克苏教育学院)联合打造了语润浙疆“有氧诵读”公益直播间。
李鉴兵正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看来,语言通才能文化通,文化通才能心灵通,推广国通语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战略。援疆期间,李鉴兵在与师生交流中发现,在往批援疆教师的努力下,阿克苏地区群众的国通语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关于声调的学习仍有些困难。于是,结合当地群众能歌善舞的特点,李鉴兵带动阿教院国通语推广基地的教师们一起开发了一套有效、有趣且易操作的声调问题突破方案。“建立直播间就是为了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国通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疆文旅,让平台成为浙疆人民联结的桥梁。”他说。
如何发挥浙江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将其变成符合当地特点的“妙办法”,更多地惠及阿克苏,是援疆教师一直在探索的。
在省援疆指挥部支持下,在新疆理工学院的援疆团队把浙江发起的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带到了新疆,疆内外的大学生走进乡村,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已有部分优秀项目即将落地。这项大赛,今年已举办到第三届了。
在阿克苏市,来自杭州的“美好教育”理念,撬动了整个阿克苏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因地制宜打造的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基础教育全学段的“杭派十五年美好教育示范线”,正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在库车市,宁波通过教育“飞地”模式,宁波的每个区托管当地的一所学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采取“1+5E”的援建方式,建设的“1+N”名师工作站(室),不仅让远在万里之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了当地学校的“资源库”,更实现了“教师共享”。
他们前仆后继加入接力
走访各个学校,可以发现:每一位援疆教师开展工作都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在往批援疆教师工作基础上再深化、再创新。
走进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全校师生正在为即将闭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启明学校“组团式”援疆团队领队郭留仙是这场艺术节的“总导演”。郭留仙告诉记者,得益于前两批特教援疆教师打下的基础,这场艺术节才能够顺利举办。
2020年,浙江启动对阿克苏地区特殊教育的支援。援疆教师骆晓倩带领的团队是启明学校的第一批援疆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办了培智生职高、学前班,实现了当地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而后,援疆教师丁毓带领的第二批援疆团队则对学校教师架构、区域布局做了调整,聋学部、盲学部、培智学部的教室布局重新规划后学部区域分隔更加清晰,有利于教育教学开展,同时在原有教研组基础上,着力打造康复教研组,以满足不同障碍学生的康复需求。
去年2月,郭留仙带领的援疆团队接过了接力棒,他们各自都带着不同的使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校园文化有较大的空白需要填补,他们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特教柔性援疆、邀请后方专家指导、开展师徒结对帮扶等形式,将先进的特教理念、好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有待加强,他们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打造了一套核心课程体系,打通了听障学生中西面点专业“1+2+2”中高职一体化学习通道……
援疆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20多年来,浙江援疆教师一批连一批、一棒接一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尽自己所能,为阿克苏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曾是援疆干部家属的丁志囡说:“两次探亲,见证了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携手奋斗的昂扬风貌,有责任和担当、有震撼和感动、有欣喜和温暖。带着这份感动和力量,我来到了阿克苏这片热土。”
选择二次援疆的徐虹说:“为边疆培训一批教师,受益的可能是成千上万名的学生。”
参加过柔性援疆的孙铮逞说:“3周时间已让我看到了许多援疆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一定要再来。”
今年8月,又一批援疆教师加入这场接力中,从东海之滨来到大漠戈壁,为南疆的教育事业增添一笔浓重的浙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