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15版:神州大地上的浙江教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9月6日 星期

浙师援藏:羌塘草原上 托举学子梦

浙江援藏工作队打造了一系列民族团结品牌活动,今年6月,绍兴与比如两地的师生通过云端连线,共同感受端午节的魅力。
扫一扫 看视频

编者按: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浙江教育报派出了4支采访队伍,远赴西藏、四川、新疆、青海四地,将笔尖与镜头聚焦于一群来自浙江的教育使者。他们跨越千山万水,远赴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用爱与智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不仅照亮了莘莘学子的求知之路,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姿,彰显了教育者的非凡使命,为教育公平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本报记者 李 平

“今年的教师节,要和嘉黎县中学的教师们一起度过,这将是人生最为难忘的记忆。”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来自台州市椒江区下陈中学的援藏教师张立军感慨地说。

今年是浙江对口援藏30周年。30年的对口援藏,让4500米海拔的羌塘草原与相隔4000余公里的江南水乡紧密融合在了一起。在一批又一批浙江援藏干部教师的努力下,教育援藏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被推向新的高度,托举高原孩子们的梦想,给他们带去爱和希望。

肩负使命,做好“接棒人”

“浙那”之间,隔着万水千山,却难以阻隔浙江人远赴而来的脚步。30年间,那曲市教育局所在的那曲市色尼区拉萨中路18号,见证着一批又一批浙江援藏干部教师远道而来。

去年12月16日,浙江省第十批援藏5名中期轮换专技人才,圆满完成为期一年半的对口支援任务,返回浙江。与此同时,新的一批援藏专技人才接过“接力棒”,赶赴西藏。

张立军是其中一员。作为浙江省第十批第二轮援藏教师,他接替此前挂职嘉黎县中学副校长的戴海萍的工作,在嘉黎县中学接续奋斗。

半年多来,围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张立军和另外两名来自台州的援藏教师何贤进、王超一起,勠力同心,继续为该校学生上好“山海提升班”。为进一步提高嘉黎县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他们接下来将开展援藏教师与学校青年教师的“山海结对”活动。

那曲,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是全国海拔最高、陆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这片高原永冻土上,就连睡个好觉都成为奢望。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干出一番事业,势必要迎难而上,不畏挑战。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董旭斌说:“改变那曲的面貌,根本靠教育。3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教师经受住高寒、缺氧、低压的考验,悉心传道授业解惑,助力当地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打造‘组团式’教育援藏金名片,展现了浙江教师的良好形象。”而“高度负责”“过硬本领”,是他们留给那曲当地师生群众最为深刻的印象。

“援藏工作没有终点。如何才能接稳接好‘这一棒’,我们深感重任在肩。”浙江省援藏指挥部教育业务工作组组长、那曲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委兴说。眼下,浙江—那曲特殊教育联盟成立,拓展了援藏新领域;羌塘折翼天使委培计划在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启动,标志着那曲特殊学生区外就学模式的正式开启;浙江内地西藏班扩招,把更多学生接到浙江培养;“青蓝工程”持续推进,青年教师培养渐入佳境……一项项成绩印证了援藏干部教师们的实干当先。

迎难而上,擦亮“组团式”品牌

从拉萨出发,一路往西,约35分钟的车程后,便来到位于堆龙德庆区乃琼镇的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

拉那一高是浙江对口援建学校,也是西藏第一所区内“异地办学”学校,建校20年来累计培养了万余名优秀学子。20年来,浙江共选派援藏教师183人次远赴拉那一高,在输送浙江优质师资的同时,也把浙江的教育经验、教育理念、教育智慧带到西藏,并融合当地特点,充分发挥浙江“组团式”教育援藏作用,积极助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高考结束,拉那一高总体上线率为100%、本科率超96%、重本率近69%,创历史新高。自2016年浙江选派“组团式”援藏教师对口支援拉那一高起,“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让学生都能圆大学梦”就成了每一位援藏教师坚守的信条。

浙江开启“组团式”教育援藏以来,不断深化打造拉那一高“阳光教育”品牌,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拉那一高“阳光学子”。围绕“课改·学生·发展·评价”构建高效课堂,在“同课异构”“主题教研”“一考三评”课改中,引进浙江先进教学模式,以骨干示范课、组内公开课、专题讲座主动示范引领,提升该校教师的业务能力。

近年来,为了以高效的管理引领教学质量提升,浙江“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已全面深入拉那一高的学校管理。潘志君担任校长之后,在建章立制上动真格,并创建了每周行政碰头会,逐步形成建议、决策、执行、监督的高效闭环管理模式,扎紧制度的篱笆。

曾获评西藏“最美援藏教师”的黄维,身为副校长,不遗余力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拉那一高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曾任“浙江实验班”班主任、班上41名学生的“阿玛”朱丽,用每天超负荷的工作换来了学生们的喜爱和他们成绩的稳步提升。目前在拉那一高任教英语的教师刘足是二次援藏,一段时间以来,为了不让学生们的成绩落下,一直在带病上课……来到雪域高原,在克服高寒缺氧、高原反应、生活上的差异等困难的同时,每一位援藏教师都坚守初心,倾情融入,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有效帮助当地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今年6月,浙江省代表团赴西藏对接对口支援工作。在考察拉那一高时,省委书记易炼红指出,要充分发挥浙江“组团式”教育援藏重要作用,积极助推西藏高质量教育发展,以一流师资、一流设施、一流教学培育一流学生、一流人才,为西藏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回应需求,帮到紧要处

在比如县,一共有两所中学——比如县第一中学和比如县第二中学。目前,来自绍兴的援藏教师王剑、阮建锋,分别担任两所学校的副校长。尽管两人身处不同的学校、任教不同的学科,但两校做到了教研、大型活动等的同步,不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把比如一中和比如二中办好了,‘带队伍’的工作做好了,也就意味着比如县初中的教育教学水平会得到整体提升。”绍兴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比如县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茹益龙告诉记者,“近几年,应比如县委县政府所需,绍兴援藏工作组加大了支教教师选派力度,这一批两轮一共派驻了4名教师,他们的到来,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王委兴说,30年来,浙江教育援藏工作努力用“浙江所能”回应“那曲所需”,找准需求点,帮到紧要处,把浙江优秀师资和教育理念源源不断地带到那曲,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去年12月,绍兴、比如两地学校实现了全域结对,进一步创新结对共建模式,积极打造学校信息化共同体,继续构建“1+1+X”优质资源辐射模式,以绍兴各级学校为引领,以结对受援学校为圆心,建立县、乡、村三级教研共同体,实现“云上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

台州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嘉黎县教育局副局长李伟军介绍,工作组近期确立了教育援藏“4500”工程,对当地年轻教师进行“承诺践诺评诺”的闭环培养,并在计划外争取了5万元的培养基金,用于选拔当地优秀年轻教师前往台州跟岗学习。

为进一步加大对当地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第十批浙江援藏工作队接棒以来,要求每名援藏教师当好1~2名当地青年教师的师傅,切实把青年教师的成长当成工作重点,并加大教科研上的传帮带力度。

与此同时,浙江援藏工作队注重抓“三交”促融合,援藏干部教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积极为当地孩子捐款捐物,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教育设施设备及生活环境。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