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新学期,因为“市管县用”,数学教师乐燕“连人带编”从已撤并的岱山县岱东镇中心小学统筹调配到舟山市属的舟山第二小学北校区。2023年,舟山探索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市管县用”改革,“让师资跟着生源走”,既弥补了城区师资的不足,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学校因学生规模缩减而产生的结构性超编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这是舟山深入探索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的缩影。近年来,舟山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重点围绕开拓外引路径、提升内育质量、改革创新管理等方面,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保障优质师资“招得来、育得出、用得好”,不断提振舟山教育信心,赋能舟山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引源壮流,招得来、留得住
舟山地处海岛,学校布点散、规模小,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缺编情况,优秀教师更是引进难、留不住。
舟山把一个突破口放在了银龄教师上。2019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通过主流媒体和招聘平台,向全国招募男63周岁(含)以下、女58周岁(含)以下的退休教师。虽说是招收退休教师,但舟山招贤纳士的标准颇为严格,要求以教研员、省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其中支援小学的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支援初、高中学校的应具有高级教师职称。
5年来,通过“银龄讲学计划”,舟山共招募优秀退休教师近百名,并实现了全域、全学段覆盖,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学校年轻教师占比过重、引领型教师缺乏的结构性矛盾。根据双方协议,这些教师进校后既要承担课堂教学任务,还要根据学校需求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其他教师成长。
近年来,舟山还积极引导本地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类委培生,并输送到省内重点师范大学。截至目前,共定向委托培养教师439人,其中176人已到岗任教,并逐步扩大区域、专业范围,实现了全域、全学段覆盖。同时,为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来舟,该市还创新实施了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和省属高校优秀毕业生直接面试录用机制,并出台了《关于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舟山从教上岗补助的实施办法(试行)》,形成了人才聚集带动效应。
优秀教师招得来,更要留得住。舟山的条件在哪?市教育局局长陈海波坦言,一是海岛宜人的生态居住环境,二是舟山对引进优秀教师有强烈的需求和诚意。据介绍,银龄教师支援服务期间,按职称和人才政策实行差异化的待遇保障,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每年15万元、正高级职称的每年20万元。同时,舟山首推教育高层次人才礼遇优待,提高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奖励标准,将在职在岗省特级教师的奖励从每人每年3.6万元增加至每人每年10万元,确保教师安心在岗从教,维护教师队伍稳定。此外,该市还出台了《中小学满20年班主任任职奖励办法》,对担任中小学班主任满20年的在职教师颁发育人先锋荣誉证书,并给予一次性奖励,全面提升班主任的荣誉感、获得感。
梯度培养,育得出、走得远
“外引”可解一时之忧,“内育”则是活水长流。“做强教师队伍,必须在优化增量的同时盘活师资存量,扎实做好存量提质。”陈海波说。
近年来,舟山持续深化市—县(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梯队培养体系建构,按照“因需而学,按需施训”的原则,依托全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深入实施了新教师“教坛新苗”成长计划、班主任三级序列促进计划、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三名两新一中坚”教师专业梯队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培训项目,分类分层培养了一大批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校长,基本形成了“头雁”领飞、“强雁”高飞、“雏雁”齐飞的教师“雁阵梯队”。
“事实上,在‘内育’方面,舟山其实更有比较优势。”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处长包海忠告诉记者,一方面,海岛教师规模较小,更适合开展小班化、长线化、精准化的“菜单式”“订单式”培训,有助于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为支持海岛教育发展,近年来,浙江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强师惠师政策,畅通了成长渠道,降低了门槛,提高了天花板,有利于广大青年教师不断成长。
对此,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青年教师林浩深有体会。林浩是本地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任教。入职第二年,就加入舟山市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学习了5年。这之后,他被选入普陀区首届名优教师高端研修班,开展了一系列外出研修、封闭式集训和项目化研训活动。顺利结业后,又被推荐到甬舟一体化—宁波沈晓英名师工作室学习了3年。今年暑假,他还被选入舟山市第三期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班。“在海岛,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很大的机会能崭露头角,不仅走得稳,还走得远。”林浩坦言,每一次培训都像是一次修炼,积累和收获都是巨大的。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了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教坛新秀和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
在舟山,像林浩这样的教师并非个例。据统计,仅2023年,该市就依托88个三名工作室发布市级活动计划155个、支教渔农村计划106个,分类分层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研训培训60余场,受惠教师近5000人次。
强化统筹,管得好、用得好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自然下降和学校布局调整,舟山全市中小学教师超标准核定编制、超编进人问题,以及师资区域不均衡、学段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城区学校学生人数爆满,由于缺编,无法招教师;乡村学校学生人数萎缩,教师过剩。
怎么办?舟山把破局点放在了中小学教师编制“市管县用”改革上,以严控总量、强化统筹、有增有减、动态配置为主要原则,积极探索从“学校编制”向“系统编制”、“静态行政编制”向“动态统筹编制”转变的新路径,促进编制高效利用和教师人才集聚发展。
编制市管、人员县用、动态统筹,这是“市管县用”改革的核心。一方面,强调“市管”编制,由市委编办、市教育局牵头,每学年做好各地编制规模总量核定工作、超标准配置编制和人员精减工作、年度用编计划前置预审工作、监督检查工作,即管总量、管精减、管进口、管督查;另一方面,突出“县用”,在核定总量范围内,由各县(区)具体管理和使用。同时,将各地超过标准编制基数的教师编制,每学年按一定比例统筹,纳入专项编制“周转池”,作为定向调控的“总盘子”按需周转。
“‘市管县用’是把人才按需充实到合适的岗位上,在坚持事业身份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师资流动与学校布局调整、学龄人口流动同步。”陈海波告诉记者,教师编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仅靠教育部门肯定不行。舟山的底气在哪?一是抢抓了市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省级改革试点的机遇,二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据了解,为保障此次改革的推进,舟山不仅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关于市域一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和人员统筹优化的实施方案》,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市级层面的专项推进会。
据统计,截至目前,舟山全市已统筹调剂教师编制88个,在解决教资配比不充分、区域学段不均衡等问题的同时,同步节约了财政经费投入,实现了教师编制和人员使用效益双提升。
浙江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巡礼
①暑假,舟山市举办第三期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班。
②舟山市普陀区武岭小学教师邬丽俐的观摩课。
③岱山县岱西镇中心幼儿园教师李双燕陪学生玩游戏。
④银龄教师邵茂梅在辅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