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倩
“以前我们从没想过能到北师大招聘教师,是一系列人才新政给了我们底气。”对3年前第一次前往北京参加北京师范大学衢州教育专场招聘会的情形,衢州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处长郑丽芬至今难忘。
这一次准备充分的“主动出击”,共吸引170人到场咨询报名,其中103人投递了简历,经过面试,26人顺利签订就业协议。在郑丽芬看来,这次招聘实现了高层次人才招聘数量、质量的“双丰收”——26人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24人,硕研以上学历20人,包括博士1人,这是衢州中小学校首次引进博士。
这一突破,正是衢州近年来通过引才、育才、用才,加快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
引才:大力招引高层次人才
衢州第二中学化学教师胡琪,就是通过3年前在北师大举办的招聘会入职的。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的她,是郑丽芬口中“衢州中小学校首次引进的博士”。并非师范专业出身,胡琪透露,吸引她成为教师的,除了因为“衢州是家乡,衢州二中是母校”,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衢州优渥的人才引进政策。
历史上被称为“五路总头”的衢州,一直是连接浙、皖、闽、赣四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但在浙江的经济版图上,以衢州为中心的浙西地区似乎成了“洼地”。“区位因素影响了我们的人才引进,硕研以上学历的教师不好招。”郑丽芬坦言,以高中学段现代化学校的前置条件为例,专任教师需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不低于20%(设区市属普高不低于30%),“我们的教师队伍研究生比例还相距较远”。
转机出现在2020年。
在城市抱团发展的当下,以地缘为纽带,衢州被赋予“浙皖闽赣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新定位。2020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四省边际人才集聚“桥头堡”的要求,尤以教育和医疗“桥头堡”为重点,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加快发展制定了配套政策。
有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衢州市教育局迅速行动起来。2021年,经过近半年的调研、起草、修改、完善,《关于加快培育“两专”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教师节前出台,聚焦教育高层次人才集聚,拟定了12条举措。
根据《实施意见》,衢州从“优化引才机制、加大住房补助、强化引才服务”三方面出发,加大教育人才招引力度。在招引机制上,增加高层次人才招聘的灵活性,根据教学需求等实际情况,引进F类及以上高层次教育人才可不受年度招聘计划限制;引进A-G类高层次、紧缺人才,可通过面谈和考核方式引进聘用;引进优秀高校应届毕业生,简化招录程序,通过资格比选、面试或面谈、考核方式公开招聘,并参照人才目录层次享受相应人才政策。
“市教育局和衢州二中为我展示了详细而明确的培养计划,非常贴合我个人的发展需求。”胡琪表示,在招聘会上,她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诚意,“现实因素加上教育理想,让我决定回到母校教书”。
“除了从名校引进优秀毕业生,我们特别希望衢州本地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能报考师范院校并最终回到家乡工作。”郑丽芬介绍,为鼓励本地高中应届考生报考师范类院校,《实施意见》中还有一条创新举措:将生源地为衢州的省属重点及以上师范高校应届师范毕业生纳入外招优秀人才范围,经招录回衢任教的,给予80%的学费奖补。
据统计,《实施意见》推出后,衢州市教育局在2021年至2023年赴高校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共设328个岗位,收到简历5194份。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共1811人,占报名人数的34.88%。在签订就业协议的306人中,“双一流”高校和世界名校毕业生占50%,硕研以上学历的占66%。
为持续推进招才引才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自2022年以来,衢州市教育局还启动了“南孔学地·教职等你”硕博专场招聘会,截至目前共开设了7场。
育才:全力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除了引进人才,衢州还全力提升已有教师队伍的水平,首抓校长“领头羊”。衢州市教育局于2022年10月出台中小学“中青年校长培养计划”,分领航班、启航班两个层次实施。在3年的培养周期内,按每人每年10万元标准安排培养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
2023年2月,衢州市教育局启动选拔中青年校长培养人选,全市共有116人报名。3月,经过综合笔试、面试等环节严格筛选后,确定了63名人选。在接下来的3年里,将通过多途径结合的方式,强化入选校长的学校治理、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综合领导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现代化治理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
衢州市柯城区尼山小学校长杨梅是领航班的首批学员之一。“我校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就在孔庙边。”杨梅坦言,虽地处老城区,但学校生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长期的借校办学使学校五十几名教师一直分散教学。虽然从教已有21年,但是杨梅的“校长生涯”才4年,出任尼山小学校长是从去年8月开始的。新校园落成,借校办学的历史即将结束,未来如何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传承南孔文化,提振学风学貌,同时凝心聚力,提高教师们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加入领航班后,杨梅去了北京、深圳、重庆等地的名校考察学习,也获得了丰富的名校长资源——培训班采用“双导师”制,不仅有知名教授、教育专家、专家型校长等组成的导师团,还按学段结构为学员配备导师,通过日常互动指导、定期的线上研修和线下行动研究等,对参训校长提供长期支持。
作为培训班导师,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校长刘玮对尼山小学办学理念的更新进行了指导。在天津市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梁峰的指导下,杨梅把老校长、青年骨干教师、中层干部等全部动员起来,不仅向全体教师介绍学校规划的理念、设想,而且让全体教师给出意见建议。梁峰也来到尼山小学实地考察,对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进行了反复论证。
经过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完善,7月2日,一份崭新的尼山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在学校教代会上表决通过。“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围绕‘不亦乐乎’这个理念展开的,让学生在玩中学。”杨梅向记者介绍道。
杨梅和尼山小学无疑是“中青年校长培养计划”的受益者。从“走出去”到“请进来”,从“培养一个人”到“影响一个团队”,从“传统预设型的听授课”到“任务驱动、全员参与的现场生成性研修”,衢州大胆创新培训培养方式,通过一批国内顶尖的教育专家深入学校进行专业指导,给校长们带去实实在在的办学治校的获得感,也为参训学校描绘了校本化的发展蓝图和可落地的施工图。
用才:加大教师团队建设力度
虽然是名校博士,但是并非师范专业出身,刚站上讲台时,胡琪也有过迷茫。为了使她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学校为她配备了衢州市名师伊利梅作为师傅,悉心指导。短短3年,从普通班到领军班,再到基地班,胡琪教过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参与了竞赛团队的带队训练,充分感受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和胡琪相比,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的张潞潞在教师岗位上适应得快多了。在江山中学,张潞潞执教地理学科已有12年。站稳讲台后,张潞潞一直寻求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省名师工作室给了她这样的机会。
她清楚地记得,在2022年6月名师工作室组织的活动中,师傅周红星和工作室的学科带头人杨斌带来了有关试题命制的主题讲座。“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课堂是传播思想的阵地,教材是传播思想的工具,试题是传播思想的载体。”张潞潞说,除了锻炼思维、分层选拔、提升能力,试题还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能体现新时代特点。这次活动之后,她开始尝试命制试题。现在,她已经能熟练操作各种绘图软件,也加深了对高考试题的理解,从命题意图去指导教学。
衢州第三中学英语教师邱赛仙的这个暑假很忙。作为正高级教师,邱赛仙主持着省、市两级名师工作室。“高三的教学计划怎样合理安排”“英语首考、二考如何有针对性地复习”……虽然并不任教高三,但是工作室的徒弟中有不少是执教新高三的,根据他们的呼声,邱赛仙组织了一系列指向高三教学实际的教研活动。
“第一次上听力公开课,就是在工作室的送教活动中师傅给我创造的机会。”“我从大学实习开始就跟着师傅,她的教学方法令我受益匪浅。”“我自己不敢报省级精品课,是师傅帮我磨课,鼓励我上报。”……提及加入工作室以来的收获,徒弟们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我自己就是在参加市局组织的名师名校长骨干培训班的过程中,评上正高级职称的。”在邱赛仙看来,自己是教师培训的获益人,有能力也应该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带领他们成长。
以老带新的“青蓝”结对、积极活跃的名师工作室,是衢州搭好成长平台、强化教师梯队建设、做强学科创新团队的写照。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近年来衢州大力落实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培育计划。除了深入实施“三名”工程、“青蓝工程”,为鼓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衢州还通过报销学费并给予奖补,启动“学历攀登计划”。仅2023年,市县联动第一年统一启动“学历攀登计划”时,第一批的报名人数就达263人。
“这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暖心关爱下,教育系统持续推进‘两专’人才新政落地落细,以硬核举措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人才的竞争力。”衢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姚文湧表示,打造一流教育人才方阵是根本目标,衢州将持续做优人才引育“生态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真正打造四省边际教育“桥头堡”。
①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雪斌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
②龙游县詹家中心幼儿园师幼在游戏互动。
③北京十一衢州实验学校迎新活动上,教师集体化身哈利·波特迎接新生。
④衢州第二中学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