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怡夏 钱凤群
“校长,您的梦想是什么?”“我希望我们的船拳可以去更多地方参加比赛和演出。”……新学期伊始,桐乡市乌镇镇民合小学的“校长有约”活动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就新学期学校特色课程,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细节、成长烦恼困惑等,与校长叶斌进行了一次心贴心的零距离交流。
叶斌口中的船拳来源于民间,是乌镇镇民合村的特色文化,也是嘉兴市级非遗项目。表演时使用拳、刀、棍、枪等多种器械,具有刚劲有力、步势稳健等特点。
民合小学坐落于乌镇的东北角,毗邻澜溪塘,是一所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走进校园,一堵“江南船拳”文化墙就映入眼帘,船拳的一招一式生动地呈现在上面。在叶斌看来,学校要做好家乡的非遗文化传承教育,除了通过环境浸润船拳文化,更应该通过开展船拳教学,让每个民小学子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非遗文化,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接班人。
“嘿!哈!”“呀——”夏末的阳光穿过茂密的竹林,洒在学生们稚嫩的脸庞上。随着大课间音乐响起,新学期的第一天,民小学子们迈着自信整齐的步伐,精神饱满地练起了船拳操,这也是学校特有的广播操。
早在2012年,学校就根据船拳的动作要领创编了船拳武术操,包括开合运动、踢腿运动、拉伸运动、下蹲运动等8节动作,使身体各部位关节都能得到锻炼。有了船拳武术操,学校便组织全体学生在大课间操练,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武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不仅是学生,学校的全体教师也都会船拳武术操,体育教师和部分骨干教师还会打船拳。于是,学校在编创船拳武术操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写了《澜溪船拳》校本教材,成立“澜溪船拳”社团,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发了拳、刀、棍等课程。
为提高社团教学的质量,学校聘请了江南船拳的传承人陶国平来校授课。每天清晨,校园里都能看到陶师傅指导学生们练功的身影。“孩子们对船拳很感兴趣,上课也很用心,他们甚至来得比我还早呢!”看着学生们努力练着出拳、舞刀、甩旗等基本功,陶师傅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
在师生的努力下,一颗颗“船拳之星”熠熠发光。“练习船拳是每天必不可缺的一项任务,我每天的学习生活都从练习船拳开始。”学生施懿宸是“澜溪船拳”社团的团长,习武多年的她活跃在校内外的舞台上。今年,她和团员们一同操练的船拳操登上了桐乡市中小学校际班级联赛展示的舞台和乌镇香市的开幕式。
民合小学船拳的故事,始于传承,浓在传承。叶斌表示,作为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船拳),学校不仅对船拳一招一式的学习进行创新,还对船拳背后蕴含着的精神进行诠释与学习。学校将船拳引入课堂,围绕船拳文化,探索与多学科相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开展船拳操比赛、自编船拳小报、主题研学等活动,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弘扬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