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红宇
在浦江县龙峰小学,有一间大门常开的稻作文化研学馆。馆内,一簇簇水稻“长”在角落里,真实还原了稻田景观;一块块展板与陈列着的生产工具,将上山遗址的考古成果与稻文化相关知识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8月28日,龙峰小学思政课教师吴英英把课堂搬到了这间稻作文化研学馆。40分钟的时间里,吴英英带领学生们回顾万年历史,亲历劳动实践,共同探索关于米的故事。
“一粒米”串起“万年史”
“一粒粒,像珍珠;白灿灿,锅里铺。煮熟香气飘满屋,引得饥肠咕噜噜。”上课伊始,吴英英就用一则有趣的谜语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学生们很快猜出,谜底就是平时常见的米。那么,米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上香喷喷的米饭的?吴英英抛出问题,请学生们在研学馆的走廊中寻找答案。
一粒来自一万年前的炭化稻米、混杂着稻壳的红色彩陶、三排深埋地下的万年柱洞……丰富的资料把时间拉回到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循着走廊上的展板,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起了他们的发现。“我知道!”学生李文杰指着炭化稻米的图片说,“这粒来自一万年前的炭化稻米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从那时起,上山的先民就开始吃米饭了。”一旁还有学生补充道:“上山遗址中出土的陶片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三排柱洞是中国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
身处上山文化的发源地,龙峰小学的学生们对这些考古发现并不陌生,但对上山文化背后的意义理解得还不够深刻。于是,吴英英带着学生们朗诵起袁隆平院士为上山遗址所题的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她告诉学生,上山遗址考古发现说明了浦江上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上山文化是中国万年农业定居史的重要开端。
随后,吴英英讲述了先民们在万年间驯化、种植、加工水稻的历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在学生们面前徐徐展开。“今天,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中华民族不仅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有一万多年的文化史。”吴英英的话掷地有声,学生们倍受鼓舞。在吴英英看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政课,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还有助于引导他们树立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远大志向。
探究式的“活”课堂
走进研学馆第二展馆,8幅内容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浆画映入眼帘。这几幅画讲述了水稻从浸种、育秧、插秧、施肥,到收割、打谷、晒谷、碾米的生产流程。为了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万年前上山人的勤劳和智慧,吴英英打算让他们探究最古老的碾米过程,见证一粒米的诞生。
来到体验区,学生们的目光立刻被桌面上形状各异的石头吸引了。吴英英介绍,圆盘状的石头是石磨盘,柱状的石头是石磨棒,一万年前的上山人正是用这些石器来碾米的。在体验碾米之前,她请学生们认真观察,挑选合适的工具。“石磨盘要大而平整。”“石磨棒的表面要光滑一点。”“要选择刚好可以用手握住的石磨棒。”……学生们各抒己见。吴英英鼓励他们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布置了探究任务:怎么碾米,米不会碎?怎么碾米,出米量多?
拿起一小把稻谷放在石磨盘上,左手扶着石磨盘,右手用石磨棒研磨……一时间,石头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在体验区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学生们一边探究上下磨、左右磨、打圈磨等各种方法,一边尝试用不同的力度碾米。很快,一粒粒稻谷就变成洁白如玉的米。经过比较,大家发现学生盛子夏面前碾出的米格外多。“我发现打圈磨出米量更多,而且碾米的力度要均匀,不然米粒容易碎。”盛子夏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经验,也激起了学生们新一轮的尝试。在碾米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也感悟到劳动的智慧。
给小学生上思政课,如何让他们有兴趣听?“如果只是讲道理,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实验、操作等环节,让孩子们看到、听到、感受到,更能让课堂‘有知有味’,让知识真正入脑入心。”吴英英认为,相较于灌输知识,小学生更喜欢自己去体悟。
讲好田间“稻”理
“第一次插秧的时候,我感觉稻田的泥土比较光滑,走在里面有些困难。”行走至研学馆的照片墙前,学生曾子凌看着自己劳动实践的照片,不由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插秧的时候弯着腰,不一会儿就感觉到腰酸背痛。学生柳竣译分享了自己割稻的诀窍:“水稻的叶子上有小锯齿,抓住根部割,不容易割到手。”盛子夏向旁人讲述自己拿回家养育的水稻在即将成熟时被鸟吃掉了,为此他制作了一个多功能驱鸟器。
看到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吴英英也分享了自己的难忘经历:割稻时,会有小飞虫飞到眼睛里,让人睁不开眼。割过稻的学生们纷纷点头,感慨劳动的艰辛。“经历过辛苦的劳作之后,我更懂得要珍惜粮食。”“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要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这一刻,师生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据悉,在龙峰小学的校园里,有一块0.6亩的稻田。每年4月,学校都会启动“一粒米的故事”劳动体验活动。每一届四年级的学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参与浸种、撒种、育秧、插秧、收获等一系列劳动,在5个月的时间里完整体验一季水稻的种植。一粒米的故事,就这样在龙峰小学的校园里扎根发芽了。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接地气的思政课才能直抵人心。”吴英英说,实践证明,用孩子的语言和逻辑讲课,从孩子的生活中寻找共通点,通过互动、故事、实物,把思政内容具体化、情景化,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讲到学生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