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廖钗勤
“茶百戏真好玩,在汤面上写字画画太有趣了,我要画一朵莲花!”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潘板小学的点茶课上,学生李诗妍一边在茶乳上勾勒着图案,一边笑着说。只见她身着汉服,在古色古香的茶桌前端坐,不疾不徐地温盏、注水、调膏,手执茶筅击拂出汤花,又细细在汤面上写下“敬茶”二字,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赏心悦目。在潘板小学,得益于茶艺特色劳动课程,不少学生都像李诗妍一样掌握了点茶技艺。
如何把劳动教育课做出特色?坐落于径山茶产地的潘板小学有自己的解法:将地方特色茶文化资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力图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劳动的种子。
千年茶香融入课程
径山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代。千年间,径山茶的种植与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潘板小学位于径山茶文化的核心区域,在茶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下,学校的一砖一瓦也蕴含着浓厚的茶香。操场边树立着茶壶雕塑,茶壶下是一片由学生栽种和养护的茶园,庭院里屹立着茶圣陆羽的雕像,雕像背后,一座古雅的卷轴雕塑上镌刻着《茶经》中的名句。学校周边更是茶园遍布,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天然的课堂。
从2002年开始,学校便利用当地资源,将少儿茶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此后还成功开发了“径山古韵,千年茶香”校本课程,不仅将茶文化融入日常教育,还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茶的种植养护、采摘炒制、包装加工和茶道茶艺等。
近些年,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进一步优化课程,精心设计了分阶段的课程内容。低年段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好奇心与兴趣。一、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在学校的茶园中开展茶树的种植与养护实践,为日后深入学习茶文化奠定知识基础。中、高年段的课程则在拓展性的基础上融入了文化内涵,力求深化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比如三、四年级学生会学习茶叶的冲泡技艺,以及“凤凰三点头”、点茶等传统茶艺表演;到了五、六年级,课程进一步升级,学生将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农场及茶学实验基地体验采茶、制茶,以及茶树的扦插嫁接等技术。
除了优化课程内容,学校还根据课时的不同,设置了常规课、半日课和全日课。对于点茶等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劳动内容,采用常规课的课程安排,而对于扦插、采茶、包装等耗时较长、需要学生完整体验整个流程的劳动内容,则采用半日课和全日课的方式授课。
社会资源接入劳动教育
浙江大学茶学实验基地与潘板小学仅一路之隔,驱车不过5分钟。学校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走出校门的茶文化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可以去茶学实验基地亲眼看一看绵延的茶园,背着背篓按照茶学博士“一叶一芽”“一叶两芽”的要求,亲手采摘新鲜的茶叶,体验茶叶杀青、揉捻、烘干的全过程。辅以茶学博士的细致讲解,茶叶的种类、特点、制作工艺等知识就这样润物无声地牢牢刻在了学生们的心里。
在扦插课上,茶学博士教学生们用特制的剪刀修剪适合扦插的茶树枝丫,并详细地讲解其中的窍门;在包装课上,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用一张纸包装茶叶,学生们纷纷动手包装……
六年级学生平宇铮对这些课程印象深刻,一谈到在茶学实验基地的见闻就滔滔不绝:“基地里的老师亲自给我们示范扦插和嫁接的技术,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扦插,这可是在别的地方学不到的。”
除了掌握劳动技能和茶文化知识,学生们还能收获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点茶时,看到击拂出的浮沫,感觉这些浮沫就像我们的小学生活一样,在一点点地变厚,我们经过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变多了。”平宇铮说。目前,潘板小学建立了“茶融‘五育’,润泽一生”特色育人体系,挖掘茶的内涵,融通“五育”,让学生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规范礼仪行为,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学内涵。
我们的劳动课秘籍
Q:本报记者
A: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潘板小学副校长
陈 琳
Q: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将其精深的内涵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劳动教育?
A:首先要注意劳动情境的创设要合情合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情境中学。比如,春季是采茶季,那么与之相关的采摘、揉捻、品鉴等活动就适合安排在春天的茶山上或茶厂里。其次要利用好各方资源,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去博物馆、茶学实验基地等地开展研学体验,邀请茶文化非遗传承人与学生交流,让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学到不同层次的知识。另外,可以加强校际交流,省内有其他学校也在着力挖掘茶文化内涵,与这些探索路径相似的学校经常交流分享,能有效促进劳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