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郑远
“以前会有完成各类数据统计、小程序推广、打卡等任务,今年感觉这方面的负担明显少了很多。”日前,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教师向前来回访的联合工作组表示。该工作组成员由衢州市委办公室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组成,假期分赴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的多所学校倾听一线教师心声。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今年以来,省教育厅在省纪委监委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扎实开展全省中小学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动学校回归教育主阵地,还三尺讲台以清浄。
杜绝“无关项” 治理见真效
督促骑电动自行车戴头盔的“钉钉”通知不发了、安全教育平台线上答题也不“催”了……今年4月以来,宁波市不少中小学学生家长发现,“钉钉”推送的消息明显少了。“给学校和家长都减负了。”一位来自宁波市江北区的家长对此由衷地感到高兴。
“以前我们也会接到要求,就某项工作拍照留痕。”陈菲(化名)是浦江县某乡村学校的班主任,以往最让她头疼的就是各种“大手拉小手”、学习打卡任务,要求家长和学生配合,下载App答题,并截图上传。“我们学校很多学生都是由祖辈家长在照顾,不会操作我就得替他们完成。”
在她看来,就初衷而言,一些活动本身挺有价值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有的只看数据是不是漂亮,效果如何反倒少有关心。“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不仅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还导致家校关系紧张。”
今年上半年,金华市教育局为“查清病因”,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全市中小学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问题调研排摸,并将专项治理列为市委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重点内容之一。截至5月底,叫停及整合进校园活动32项,压减率76%;叫停及规范“指尖上的App”38项,压减80.5%;62项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性事务100%得到清理。
“我们在前期摸排调研过程中,确实发现有一些进校园事务与学校和教师职责关联度不大,有的还层层加码,与学校和教师考核评价挂钩,加重教师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就是要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防止随意进、无关进、形式进,让学校能对一些形式主义、痕迹主义说‘不’,促使学校教育更聚焦主业,教师能更潜心育人。”省教育厅法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按照“清理取消一批、压减整合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要求,认真组织2023年进校园事项自查梳理。全省各地累计梳理2023年事项1974项,其中取消872项、整合469项、优化339项,取消整合占比达68%。
推行“白名单” 把好“准入关”
今年暑期,绍兴市启动实施“清朗校园·零基行动”,以2024学年秋季开学为基准,全市各中小学现承接、承担的除省级“白名单”以外的所有社会事务全部被叫停或取消。每所学校每年度进校园社会事务数量不超过6项,各事项牵头实施单位要提前1个月将方案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该行动贯彻落实的正是7月底公布的2024年浙江省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及相关工作要求。“当然,并不是所有非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哪些任务确需教师参与,哪些应坚决杜绝,这样的‘把关难’就是专项治理工作要着重破解的。”省教育厅法规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浙江的社会事务进校园都将进行统一白名单管理,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开展依据、内容、形式、实施范围等严把“准入关”,白名单于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公布。
翻开白名单可以看到,2024年全省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有思想教育、法治教育、卫生健康、安全教育、科技劳动等5类,涉及省中小学爱国主义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等10个事项。白名单由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定,各市、县(市、区)一般不再另行制定白名单。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校园,如遇特殊时期、紧急情况,确有必要临时增加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
给教师带来无谓负担的,既包括各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本身,也包括社会事务进校园实施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问题。该问题在白名单中也有了解决方案——社会事务进校园不得随意增加内容、延长时间,不得影响教育教学秩序,不得将完成情况与学校考核、干部教师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挂钩,杜绝滥用应用程序、打卡、接龙、做题、拍照等等。
“进校园活动的评价主体应回归学校手中,我们也倡导将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增强育人实效。”省教育厅法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据悉,下一步,我省各地将进一步加强对进校园事务的规范管理,健全监测、举报、核查等制度机制,常态化规范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