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贾羽晶 龚琴娟
日前,在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的“食育工坊”结业课上,学生小张领到了自己做的两个蛋挞。指导教师滕艳霞、赵扬媚狠狠夸了小张一番:“你在烹饪方面很有天赋!”“蛋挞、酱香饼、炸鸡排都做得这么好,暑假里可以给家人露一手哦!”此前,小张已得到了“鲁班工坊”指导教师的肯定。殊不知,这个社团活动中的“多面手”其实是一名患有抽动症和多动症的特殊学生,他的成长得益于学校利用校园非遗馆打造的义亭镇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2016年,义亭小学的资源教室投用,相继配备了阳光隧道、蒙特梭利教具、福禄贝尔教具,以及蹦床、滚桶、大陀螺等各种康复器材,学校定期为校内特殊学生上小课。2021年,资源教室所在的整幢楼升级为校园非遗馆,学校开始创建非遗文化特色课程。每周五下午,校园非遗馆开放30多项非遗文化传承社团活动,各班也同步开设非遗文化普及课。501班开展了手织围巾项目,患有焦躁症的学生小盛因为善于织围巾,成了同学们的小老师,由此带来的成就感让他的情绪状态有了明显好转。
能否让特殊学生参与到非遗社团中?有没有可能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找到特殊学生的生长点?小盛的转变激发了学校教师的斗志。义乌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陈韩俊提议,学校可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把校园非遗馆建设成镇街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在义乌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义乌市融合教育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金华市乡镇(街道)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培训等活动纷纷在学校举行,200多人次通过活动参与学习。镇街内的杭畴小学、畈田朱小学和铜溪小学的4名特殊学生,也应邀来校体验非遗课程。
为了让更多学生受益,本学期,学校把各班有适应缺陷的学生集中起来,近30名学生组建成“和乐儿童之家”。学期初,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社团,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学校召集各社团负责人,组建社团课帮扶小组。每次上社团课,“和乐儿童之家”的学生都由帮扶小组的学生送到校园非遗馆参加活动。他们可以在“本土陶艺”“女红绣坊”等课程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在“传统婺剧”“活字印刷”等课程中提升视觉辨别能力,在“非遗美食”“男生工坊”等课程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迎龙灯、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等传统游戏提升感觉统合能力。
依托校园非遗馆,义亭小学实现了从一间资源教室到镇街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飞跃,特殊教育场馆资源、教师资源惠及全镇特殊学生。学校还为义亭镇中心幼儿园送去融合教育指导,助力其获评义乌市首批幼儿园合格资源教室,使义亭镇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殊教育品质得到整体提升。今年3月,在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公布的2023年度特殊教育工作特色亮点项目中,义亭镇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也在榜上。
“我们希望通过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帮助辖区内更多特殊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多一点可能。”副校长王小青说。如何优化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功能,加大与镇街内学校的互动交流力度,建立随班就读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提高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辐射有效性等问题成为义亭小学新的研究课题。